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范文
时间 :
 更新时间:2024-04-26 03:37:27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范文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范文第1篇

  2012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

  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着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

  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

  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范文第2篇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介绍——坚守信念 绿染大亮山

  2012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

  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

  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着

  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灌溉任务。"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范文第3篇

  杨善洲老书记植树造林的大亮山,大部分位于我们姚关镇。当初,老书记要到大亮山栽树,乡亲们都劝他,那地方风吹石头跑,栽树根本不可能。可老书记说:“以前,乡亲们不止一次地来找我,让我多为家乡做一些贡献。我承诺过,就一定要兑现!只要我们有决心,就一定能把树种下去,而且一定能种活。”

  当时,大亮山周边十几个村寨缺树、缺水、缺粮、缺电、缺钱,村民的生活处于“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的困难境地。缺水的问题特别突出,村民要到十里外去找水,然后人背马驮地运回来。一盆水,早上洗脸,晚上洗脚,最后还要浇菜、喂猪。村里哪一家遇上红白喜事,做客的人不仅要送礼,而且还要提上一桶水,挂在礼单上,而主人不但要建一个“礼簿”,还要建一个“水簿”。当别人家请客的时候,不但要还礼,特别是要足额归还“水账”。

  乡亲们最真切地体会到老书记造林带来的好处,是在去年的大旱当中。2012年春夏,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长达半年的持续干旱使群众种不上地,喝不上水。但就在大亮山周边的村子,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流着甘甜的泉水。群众情不自禁地说:“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真不知道这样的大旱我们怎么熬过。”

  老书记在创办林场的同时,还想方设法为周边的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首先是修路。雷打树村委会的8个自然村土质肥沃,盛产生态蔬菜,青菜、萝卜、卷心菜等都是出了名的,但长久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只能靠人挑马驮走几十里山路去出售,运不出去的蔬菜只能烂在地里!老书记跑省上、跑市里,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又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路需要一笔勘测费,为了节省这笔开支,他买来水准仪自己勘测。老书记带着錾子和手锤,和大家一起选石头,一起砌石头路,一干就是一整天。有时,大家去吃午饭了,他还在埋头选石头。18公里弹石路,就在老书记的带领下,朝着大亮山的边边角角延伸。

  通电,也是老百姓多年的希望。老书记亲自带人到保山买来电线和设备,又和大家一起勘察线路,架杆拉线,几个月后,电架通了,芭蕉林村成了大亮山方圆几十里第一个通上电的村子,村民们从街上买回来的灯泡终于亮起来了!电接通的那天,兴奋的村民们自发筹钱宰了一只羊,敲锣打鼓地送到了林场。那天晚上,林场职工和村民们联欢,到处都是欢乐的笑声,村民们笑啊、乐啊、跳啊,感谢老书记给他们送来了光明。

  大亮山林场的发展,更是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摆田村绿厂子村民小组原先是一个很穷的地方,老书记就把林场间伐剩余物交由村里去卖,用卖的钱买来了电线和电杆为村子接通了电,村民们从电视上学到了很多科技知识,并运用到玉米、水稻、烤烟、茶叶生产上,从此,家家修新房,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22年来,林区群众人均所得粮食从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间伐的林材。到现在,林场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2012年8月老书记住院治疗,每天都有群众自发地到医院看望他。中秋节那天,四五十个姚关老家的农民,专门从100多公里外赶到保山,带着家乡的土特产和亲手做的月饼送给老书记。60公里外施甸县的群众来了,40公里外潞江坝的老百姓来了,保山城里的亲朋好友也来了,为了不影响治疗,医院只允许派几个代表进去,可其他人却一直围在病房外,久久不愿走开,期盼老书记早日康复。

  大亮山的人民群众永远不会忘记:杨善洲对家乡人民许下的承诺,已经用他晚年22个春秋的艰苦奋斗,兑现给了父老乡亲。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范文第4篇

  怀念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

  我是杨善洲的二女儿。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天,老师教给我一首好听的儿歌:“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们是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回到家,我背给姐姐听,背着,背着,姐妹俩就哭了。

  为什么哭呢?因为我们很少见到当时担任保山地委副书记的爸爸。我是3岁多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爸爸,妈妈让我叫“爸爸”,我却害怕得直往妈妈身后躲。

  不光是为我们姐妹哭,也为妈妈哭。爸爸长年在外,妈妈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粮食不够吃,她就上山找来野菜充饥;我和妹妹没有钱上学,她清晨上山摘野果,夜晚熬夜编粪箕、扎扫把,挑到街上去卖,一分一分地凑学费……

  慢慢长大了,有人对我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棵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其实我知道,爸爸这棵树,根本靠不上。不但靠不上,他还经常“阻止”好心人对妈妈和我们姐妹的帮助。那时候,我感到的不仅仅是委屈,甚至有些怨恨他。

  1970年,我妈妈生我妹妹,家里缺粮,一家人靠野菜掺杂粮度日。有一天,乡民政干部经过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就送来了30斤救济大米和30斤粮票。后来爸爸知道了,责怪我妈说:“我是党的干部,我们不要占公家的一点便宜,领导的家属决不能搞特殊!这大米和粮票要攒了还给公家!”差不多过了半年,我妈妈硬是东拼西凑,才还清了这笔粮款。妈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公家归公家,个人归个人,我晓得他的性格,我可以少吃点,只是娃娃们饿着可怜啊……”

  更让我们姐妹不能理解的是,爸爸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按当时的政策,妈妈和我们姐妹都可以“农转非”。爸爸身边的工作人员填好申请表后,向他报告,他却把申请表要了过去,锁进了抽屉里。一个地委书记,老伴和3个孩子竟然在老家当农民,说起来恐怕谁都不会相信,可爸爸就是这样做的。

  爸爸去世后,在整理他的文稿时,我们读到了多年来埋藏在他心里的对家庭的歉疚:“我出来工作,家庭是很困难的,家有老母亲、老伴儿,后来又有3个娃娃,就靠老伴儿在家养老供小,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我对家庭欠债很多……我从地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回到大亮山种树,除了想为家乡的群众做点实事,就是想离家近一点,每个月都争取回家看看。”

  爸爸其实是个很有感情的人,无论是对群众,还是对自己的家人。

  我读初二的时候,爸爸把我接到保山读书。在保山,每个月爸爸给我买好饭菜票,还给我6块钱的零花钱。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枕头下多了一把梳子,后来才得知是爸爸给我放的,细心的父亲知道女儿已经到了爱美的年龄。还有一次,学校放假,爸爸特意回施甸老家来接我,因为担心赶不上客车,爸爸带着我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走小路。结婚时,爸爸没有给我买过什么,后来我有了孩子,爸爸来看我,发现一家人的衣服乱七八糟地塞在一个大纸箱子里,就给了我100块钱,让我去做个衣柜。

  在爸爸的内心深处,他觉得这一辈子,歉疚最多的,就是妈妈。1996年我妈妈因胆结石住院16天,因肺气肿住院13天,两次住院,爸爸都从大亮山赶下来,一直守在妈妈身边。他每天都会早早地买好早点带给妈妈,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每次吃饭,他都要亲自端到妈妈的床前。然而他生病了,却不要妈妈去看他,陪他。就在爸爸最后一次生病住院时,妈妈到医院去看望他。爸爸一看见妈妈就说:“你怎么来了?你晕车,以后别来了,我不会有事的。”妈妈说:“我来看你一眼,你好了就回去。”妈妈在医院守了爸爸三天,这三天,不管如何疼痛,爸爸都强忍着不出声,那是因为他不想让妈妈担心。

  意识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爸爸在状态稍好的时候,反复向我们交代:“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你们的母亲。市里奖给我20万,我捐了10万给保山一中,6万给了林场,专门留了4万元给你们的母亲,你们要好好用,让你们的母亲安享晚年,她这一辈子不容易。”弥留之际,他挣扎着叮嘱我们,要把一部分骨灰埋葬在老家的后山上,将来陪伴妈妈。

  对怀念父亲的人民群众来说,爸爸走了;对妈妈和我们姐妹来说,爸爸终于可以回家了。如今,只要我想到爸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爸爸就是那棵大树,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范文第5篇

  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体会

  今天学了杨善洲的前辈的光荣事迹。再读的过程中我的感觉是这样变化的,先是怀疑,再是不解,再是理解,然后是仰慕,最后是感叹!

  在学习杨善洲同志之前,我对他一点也不了解,也不知道他长的什么样,我看了他生前的照片,从照片上我找不到任何一丝“官气”,只有那朴实的容颜,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朴素的中山装,这些怎么看都让人觉得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谁也不会想到他曾是保山地委书记。朴实的装束投射出的是他那颗朴实的心。

  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我觉得首先要学习他的那种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态度,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人民群众的利益无小事。杨善洲同志的事迹是对我们现今的一些政府官员的一个很好的教育典型,政府官员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空想,而是要切实深入群众中去,去了解群众的需求,我党的传统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是不行的。其次,我们要学习杨善洲同志不为个人谋私利,做事踏踏实实的精神。党员干部不能为一个人服务,也不能为一群人服务,而是要为全体人民服务,人民才是我们的主体。最后,我们要学习杨善洲同志切实为国家考虑,在自己退休后仍然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我们的一生很短暂,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最大的贡献。

  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和力量体现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我做起,从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一个党员的真正含义。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范文第6篇

  2012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着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