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中国海底第一人走2500米 首次披露深海世界图
更新时间:2024-03-28 21:44:39

中国海底第一人走2500米 首次披露深海世界图1

北纬9°、西经104°。东太平洋海域,一次深入海底2500米的科考活动,刚于一周前结束。

来自世界各国的23名科学家加入到这次"海底行走"的计划中,其中包括来自中国浙江大学的教授杨灿军,他也是参加此次活动的唯一一名在国内工作的中国科学家。

“泰坦尼克”揭秘“功臣”再次现身

2004年1月28日正午,阳光浸入东太平洋,海面无风,极适合出航。

“亚特兰斯号”缓缓驶离美国圣地亚哥港口。它蓝底白杆,形如鱼梭。

渐渐远离陆地后,它开始加速,直至达到每小时12海里。照这样的速度,6天后就能达到目的地———那不是陆地,而是一个未知的“水世界”———北纬9°、西经104°、深海2500米处。

这是“亚特兰斯号”的AT11-7航次,来自世界各地的23名科学家登上了它。这是一次涉猎极广的科考活动,吸引着来自生物学、海洋火山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方领域的专家。为了对海底火山、海底热液、海底生物群及周围环境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在之后的十几天里,科学家们必须乘坐迄今地球上最先进的载人深潜器下潜到深海2500米处。

那个名叫“艾尔文”的大家伙有着白色肚皮、裹着金属外衣,能容下3个人。它对于人们似乎并不陌生:在影片《泰坦尼克号》片头,一个小舱体在海底深处渐渐靠近“泰坦尼克号”,舱内的探测者透过视窗口,用摄像机记录关于“泰坦尼克号”的一切,这个小舱就是载人深潜器“艾尔文”。早在1987年,它就和另一个机械手一起,探秘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的遗骸。而此次,它将和科学家一起,再次深入海底2500米,进行科学探秘。

整个“海底行走”为期18天。按照考察活动的行程计划,2月21日,“亚特兰斯号”从考察地———北纬9°、西经104°、东太平洋海域返航,驶向哥斯达黎加港口;2月24日,整个科考活动结束,届时科学家就回到自己的祖国及工作地。

海底火山4天疯狂“长高”

从海面下潜到海底需要1小时,从海底升回海面又是1小时,还有在海底2500多米的6小时。每一次的8小时,无论对于“艾尔文”内的科学家,还是对于在“亚特兰斯号”留守工作的科学家,都是不平静的8小时。

庆幸的是,此次“海底行走”计划进展得十分顺利,所有下潜的科学家不仅都安全下潜、返回,而且还采集到了许多宝贵的原始数据资料。

当然,也总有让人感到意外或惊奇的事情发生。

2月19日,科考队成员乘坐“艾尔文”下海底去取悬挂在火山烟囱口的探测器,忽然左侧机械手受到碰撞,液压系统也在碰撞之下受到了损坏。无奈之下,科学家们只能启动另一个机械手进行工作,如果计划外的耗电过多,很有可能影响“艾尔文”的返航,这样一来,科学家的返回乃至生命就有危险,幸好最后一切顺利。

还有一个让人吃惊的发现,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位科学家将一个传感器悬放在火山烟囱口,4天后,发现新的烟囱口在传感器高度上又“长”了23厘米。这从地球生命科学上来说,是很不可思议的,仅仅4天,火山就能长23厘米,植物也不可能长这么快。

由于承担重要探测工作的深海原位化学探测装置主要由浙江大学研制,作为浙江大学的机电工程专家,杨灿军教授受到了科考队的热情邀请,成为参加此次活动的唯一一名在国内工作的中国科学家。

从2月19日一直到2月26日,晨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始终与杨灿军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此次科考活动的情况和进展。通过邮件互通,记者了解到,由于严重晕船,杨灿军很遗憾地没能乘坐载人深潜器“艾尔文”下潜到深海2500米处,乘机回国也是颇费周折。

遗憾:没能下潜

“从2月3日到21日,我们所在的科研小组共参加了‘艾尔文’的5次下潜,但很遗憾,我没有机会下潜到海底。”在电子邮件中,杨灿军说,“我最终没能下潜,在船出海后的第十天,我突然出现了严重晕船的状况……”

杨灿军告诉晨报记者,此次科考活动中,自己主要负责的工作是数据采集、电路及其软件的维护等。每次在下潜之前将系统初始化,检查确保系统安全,下潜结束后,负责将数据导出到计算机中,进行数据整理,并为下一次下潜做准备。“每天的工作都比较紧张,压力也比较大。平时在船上可以打打乒乓球、看看电影,或上小型图书室阅读,不过我很少有空参与。因为除了完成我们的科学考察任务以外,我还需了解‘艾尔文’的相关情况。”

“我又回到船上,但不是坏消息”

在2月23日的邮件中,杨灿军向记者透露,此次科考活动非常顺利,但是回国可能会遇上点麻烦,因为考察船停靠口岸所在国———哥斯达黎加国与我国还未建交,而自己的签证又只有一次进入美国的机会,所以原定的24日乘机回国的计划肯定不能施行了。24日,杨灿军又通过邮件告诉记者,其他国家的队员都下船了,可自己因为没有得到签证官下船的允许,只能继续留在船上,有点着急。

当晨报记者正准备积极联系中国外交部进行求助时,25日上午,记者再一次收到了杨灿军的电子邮件“我又回到了船上,但不是坏消息”,在电子邮件中,杨灿军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取得了签证,如果一切顺利,预计28日就可乘机回国。“我将首先回到上海。”杨灿军告诉记者。

由于船上的邮箱只服务到26日,之后,记者就与杨灿军失去了联系。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