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IT传媒界的低调才女
 更新时间:2024-03-29 21:38:14

如今,她领军的赛迪传媒是继湖南电广传媒之后的中国传媒第二股,赛迪传媒及其大股东旗下拥有的16家IT类专业报纸、杂志,还有实力强大的赛迪网和声名鹊起的赛迪影视,借助IT媒体市场商业运作的深厚积累和在资本市场的捷足先登,这个机构已经彰显为以IT为特色、跨媒体运作服务的领军者。

IT传媒界的低调才女

在社会上,李颖的知名度不及杨澜、李亦非、吴小莉等,这与其一贯低调的人生哲学不无关系。

李颖,这位身材娇小的女性,是如何从邻家女孩出落成传媒女杰的?

在从业媒体之前,李颖从事技术工作有6年之久。1982年,她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微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一呆就是4年,1985-1988年,又在北京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当了3年工程师。

1988年是中国的第一个出国高潮,正值二十七八岁的李颖,希望换一换工作性质,寻求比如出国的机遇,于是她在中国计算机报社的第一次招聘活动中来到了报社。

当时,李颖进入的是《中国计算机用户》编辑部。1988年,《中国计算机报》已经是周报,而且有一定的影响,而《中国计算机用户》仅仅是一本月刊,相当于中国计算机报社的一个部门,总共有七八个人,发行量也不大。在大部分人看来,无论从前途、经营和影响上讲,报纸都要比杂志好的多,因为报社的核心和主力人才都在做报纸。

今天的李颖坦承当时自己对计算机产业的理解还不深,但是,学计算机出身的李颖感知到了杂志的发展空间,如果说《中国计算机报》的定位更多地是计算机产业的起始端,是产业界面和供方,那么,《中国计算机用户》的定位则是计算机产业的终端,是用户界面和消费者。在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上,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杂志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如果没有用户的使用和发展,那儿会有产业的发展”,李颖潜意识到。

一个杂志社可能只有十几个人,但是却可以影响成千上万人,这让李颖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她坚定地选择了做杂志。

一本书的成功运作让李颖一脚跨进了媒体领域。

李颖来的时候,杂志社准备做一本《中国名优新电子产品大全》,就是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把当年评选出来的400多个电子产品汇集成册。当年杂志社定的经营收入是150万元,而这样一本书定的经营收入是80万元,占到了杂志社当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杂志社很多人当时都认为,负责做这本书是“一块硬骨头”,都不愿接这个活。

这个硬骨头就交给李颖来啃。究其原因,一是初来乍到,杂志社安排给她的就是这个活,二是她以前一直是做工程师搞技术,没有接触过媒体,只要能做媒体,无论做什么只要是图书、报纸、杂志都行。

这本书共有400多页,其中有近70页内容需要在四川组稿。时值八月流火的盛夏,她独身一人跑到四川去组稿。“我们单位的人现在都去渡假了,多舒服啊,看看我,一个女同志苦呵呵地跑到成都这个大火炉来”,她的事业心、敬业精神、良好的沟通和说服能力打动了四川省电子厅的一位办公室主任,这位主任不仅把自己熟悉的市县的朋友、企业介绍给她,而且还帮着她一块跑了几家企业。

那一年,这本书做了90多万元的收入,超额完成了任务。

这本书的成功,不仅让报社认可了她,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让李颖找到了自信??她没有做过媒体、没有做过市场,也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和自身努力获得成功。“这本书非常有商业价值,成了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做完那本书后的1989年初,李颖被任命为《中国计算机用户》的编辑部主任,1990年,她又升任杂志的副主编,1993年改任杂志的副总编辑,1995年,李颖任杂志的总编辑。

在李颖任杂志总编的1995年,她领导了杂志半月刊的改版。当时,杂志的广告形势非常好,按照新闻版面和广告版面2:1的“黄金法则”,李颖顺应市场驱动的潮流,将杂志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成为当时惟一一本IT类半月刊杂志。在李颖任主要领导期间,《中国计算机用户》发行量达10万册,成为发行量最大的IT类杂志。

杂志的发行量节节上升,营收额也年年猛增。1992年,《中国计算机用户》从报社独立出来的上半年,杂志的经营收入只有10几万元,但是下半年就达到了100万元;第二年,杂志社的经营收入达到了300万元;第三年,600万元;第四年,900万元;到了第五年,也即1996年,这本杂志的经营收入就已经迈过了千万大关,达到了1200万元。

不能说,这些业绩都是李颖一人的功劳;但是,没有李颖的贡献,杂志社绝不会发展得这么快。

一本书的成功运作让李颖一脚跨进了媒体领域。

李颖来的时候,杂志社准备做一本《中国名优新电子产品大全》,就是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把当年评选出来的400多个电子产品汇集成册。当年杂志社定的经营收入是150万元,而这样一本书定的经营收入是80万元,占到了杂志社当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杂志社很多人当时都认为,负责做这本书是“一块硬骨头”,都不愿接这个活。

这个硬骨头就交给李颖来啃。究其原因,一是初来乍到,杂志社安排给她的就是这个活,二是她以前一直是做工程师搞技术,没有接触过媒体,只要能做媒体,无论做什么只要是图书、报纸、杂志都行。

这本书共有400多页,其中有近70页内容需要在四川组稿。时值八月流火的盛夏,她独身一人跑到四川去组稿

。“我们单位的人现在都去渡假了,多舒服啊,看看我,一个女同志苦呵呵地跑到成都这个大火炉来”,她的事业心、敬业精神、良好的沟通和说服能力打动了四川省电子厅的一位办公室主任,这位主任不仅把自己熟悉的市县的朋友、企业介绍给她,而且还帮着她一块跑了几家企业。

那一年,这本书做了90多万元的收入,超额完成了任务。

这本书的成功,不仅让报社认可了她,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让李颖找到了自信??她没有做过媒体、没有做过市场,也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和自身努力获得成功。“这本书非常有商业价值,成了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做完那本书后的1989年初,李颖被任命为《中国计算机用户》的编辑部主任,1990年,她又升任杂志的副主编,1993年改任杂志的副总编辑,1995年,李颖任杂志的总编辑。

在李颖任杂志总编的1995年,她领导了杂志半月刊的改版。当时,杂志的广告形势非常好,按照新闻版面和广告版面2:1的“黄金法则”,李颖顺应市场驱动的潮流,将杂志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成为当时惟一一本IT类半月刊杂志。在李颖任主要领导期间,《中国计算机用户》发行量达10万册,成为发行量最大的IT类杂志。

杂志的发行量节节上升,营收额也年年猛增。1992年,《中国计算机用户》从报社独立出来的上半年,杂志的经营收入只有10几万元,但是下半年就达到了100万元;第二年,杂志社的经营收入达到了300万元;第三年,600万元;第四年,900万元;到了第五年,也即1996年,这本杂志的经营收入就已经迈过了千万大关,达到了1200万元。

不能说,这些业绩都是李颖一人的功劳;但是,没有李颖的贡献,杂志社绝不会发展得这么快。

当李颖离开杂志的时候,杂志社员工已将近20人。她和这个团队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观,象一个大家庭一样共同为一个事业而奋斗:当杂志下一年的发行量比预想增长的还要快时,大家一块高兴;而当某一个月杂志的广告额有些下降时,大家又一块郁闷。“直到今天我还怀念这个团队,或许今后一生我都很难遇到这样的团队了”。

在2001年报社画册的扉页寄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不寻常的征程中……无数可歌可泣的往事,无数惊心动魄的时刻,让我们魂牵梦萦,永生难忘。”如今的李颖,尽管仍然担任着中国计算机报社的社长,但这段话常常让她回忆起在杂志社的难忘日子。

从成功做出的一本书开始,而后是杂志,报纸,网络,李颖一步步向着IT媒体的纵深行进。

实践了“读者群的商业价值”理念

杂志的成功让李颖意识到媒体不仅是一种理想,需要一种人文追求;还让她清晰地发觉媒体也是一种商业,需要更多的经营和运作。其实,媒体也是一个商品,如果商品做不好,有这个神圣的平台也没用,更谈不上理想。媒体的神圣,是在于它将世俗的生意做好之后的光环;媒体的理想,是在它满足基本温饱之后的“奢侈”追求。

在李颖清晰意识到“媒体是一种特殊商品”、“媒体也需要商业运作”时,大约是在1993、1994年。她几年前转行媒体的那种神圣回归到了朴素,投身媒体的那份激情回归到了务实。

李颖说她主要有两点贡献,一是她在中国计算机报社强化并实践了“读者群的商业价值”理念。这个理念简单地讲就是媒体为了自己的经营,不光要迎合读者,而且要善于选择读者,选择那些具有商业价值的读者群体。

在担任杂志总编的时候,李颖就意识到“读者群的商业价值”这一理念,于是她自我定位为“广告总编”,她总是问自己“什么叫杂志变好了?前提是市场、广告客户认可了”。

李颖注意到报纸这个“商品”的特殊性,它在市场上的销售要经过发行和广告两个销售环节。也就是说,读者不能给报纸带来直接的商业价值,但它又是实现最终商业价值的基础,所以这就是做新闻产品的特殊性和难点所在。报纸在第一个环节上是赔钱的,这使得报纸的经营风险被加大。当报纸有了既定的读者群后,广告商会对这个读者群的商业价值进行判断,然后决定是否在报纸上投入广告。从中可以看到,报纸必须让广告商完成对报纸读者群的认可而后才能实现报纸的商业价值。李颖提出这个理念,是基于报纸经营面对的成本压力。因为,报纸在发行环节是赔本销售,所以,其发行量不能无限制地扩大。根据推算,《中国计算机报》认为自己的发行量应控制在20万份比较合理。但是这20万个读者不是随随便便产生的,他们必须是具有商业价值的有效读者。这样,要想在数量有限的读者群中创造出更高的商业价值,就要调整读者结构。这样,同样是20万读者,他们的购买力就比原来的读者购买力更高,那么,这个读者群的商业价值也就更高,对于广告商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面对IT媒体市场的领先者《计算机世界》,李颖改变了《中国计算机报》在竞争中是“追赶者”的观念,这是她对报社的又一大贡献。她认为,在很多行业,人们对竞争的理解过于狭隘,侧重于将竞争局限在对对手的追逐和超越,往往把别人当成靶子,从而看重一城一池的局部较量。“要看到IT媒体的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创新的机会很多,任何一个竞争者都有胜出的机会”。

她提出对竞争的概念要超越“追赶者”的范畴,就是我们不仅仅是一个追赶者,竞争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只是一个“追赶者”,对手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对手往那儿转变,我们就往那儿转变,这样只能是永远赶不上别人,无法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局面。李颖的同事都说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与她接触我们也感到她宽严有序的行事风格。采访李颖的时间安排在晚上8点,在采访之前,一位赛迪的员工还在等着李颖签字,与一大部分企业总裁签字大笔一挥不同,李颖每个文件看得都很仔细,还不时问这问那。

李颖称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认为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生活中有许多酸甜苦辣,如果你抱着一种感激的心情去认识生活,享受生活,生活就是多姿多彩的,人

生就很幸福。同时她又是一个信奉多支点生活准则的人,不会为事业的成败而不择手段,“男性和女性有很大的不同,男性看重结果,女性看重过程,对于我来讲,最大的乐趣在于过程之中。”

当有人要把她和杨澜、李亦非、吴小莉并称为“电视界的女强人”时,她说:“如果是传统意义上的女强人,还是不当的好。”她觉得自己首先是一个有人格的正直的人,其次,她是一个女人,要做作为一个女人应该做的一切,享受作为一个女人应该享受的全部。她不愿意提及她的家庭和爱人,“但我很在意这个家,尽管我贡献的比较少”。

到赛迪13年了,李颖感觉自己“永远在创业”,一直在爬坡。在忙了一段时间后,她会“必须给自己一些务虚的时间”,想想自己过去的得失,将来怎么走,放松自己,款待自己,安慰自己,“让自己清醒一下”。

在来赛迪的前后,李颖一直想着出国,后来阴差阳错也没有去成。但是,她从来到赛迪就没有再换过单位,一来就是13年,圈内人都说她是一个忠诚度极高的人。在李颖看来,这不是一个忠诚度高低的问题,她来赛迪13年来赛迪的舞台在不断地拓展,自己一直在做着喜欢的事情,而她也在随着这个舞台不断成长。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