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荷塘月色》
 更新时间:2024-04-24 10:30:36

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披情入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3.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二、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如果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可以图示为

(观月的)开朗

(失眠的)郁闷 (冷清的)郁闷

(思乡的)郁闷

这样来安排心情发展变化的线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变化)的作用。

导致作者这些心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别是(见上图括号中文字)。

三、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5.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四、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大学毕业后,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

后来,朱自清来到了北京,受聘于清华大学。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五、了解背景(论世)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六、布置作业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2.小结: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1.请五至八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摘录的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2.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二、咀嚼语言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3.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5.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7.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四、布置作业下面是朱自清先生《一封信》中的一段,请你对其中加点的词语进行咀嚼和品味。

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我第一日到六师校时,系由埠头坐了轿子去的。轿子走的都是僻路,使我诧异,为什么堂堂一个府城,竟会这样冷静!那时正是春天,而因天气的阴薄和道路的幽寂,使我宛然如入了秋之国土。约莫到了卖花桥边,我看见那清绿的北固山,下面点缀着几带朴实的洋房子,心里顿时开朗,仿佛微微的风拂过我的面孔似的。到了校里,登楼一望,见远山之上,都幂着白云。四周全无人声,也无人影,天上的鸟也无一只。只背后山上谡谡的松风略略可听而已。那时我真脱却人间烟火而飘飘欲仙了!后来我虽然发见了那座楼实在太坏了:柱子如鸡骨,地板如鸡皮!但自然的宽大使我忘记了那房屋的狭窄。我于是曾好几次爬到北固山的顶上,去领略那飕飕的高风,看那低低的、小小的、绿绿的田亩。这是我最高兴的。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