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自测
 更新时间:2024-03-29 18:43:30

【同步自测一】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自测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1、选出注音或释义有误的一项( )

A、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B、根深蒂(t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C、锲(qiè)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D、汲(jí)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⑴ 形容毫不费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有恒心地坚持下去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3~7题。

①“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⑤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式。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组合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⑥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⑦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⑧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⑨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⑩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⑾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3、第①段结尾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①段中说“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请举出你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②~⑥段,归纳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作者又是怎样证明这一观点的。

⑴ 必需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如何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⑦~⑨段,回答有无创造力的区别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最后一段,分析要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步自测二】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被景掩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美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具体的美,即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选自《躺着读书》,作者陈村)

1、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怎样得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表达了作者对“城市之美”怎样的看法?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大量引述了古代诗人的著名诗句,请你写出其中两位的姓名及生活的朝代。

①诗句( )作者( ),他是( )朝人。

②诗句( )作者( ),他是( )朝人。

5、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本质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对你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语句谈一谈。(谈一个方面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文品读:

三秋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爱煞这两句话,因为它十分十分地美丽。

三秋哪!足足一干多个萧瑟的日子啊!

才一日不见,便有这样的感觉,两人感情的深浓,不言而喻。

尽管这是用以表达如此强烈的爱情,但是,它不露骨,不肉麻。它含蓄得令人心酸,分分秒秒,如年年月月;流走的岁月里,没有一丝半点的欢愉;有的只是深深如古井、长长如溪水、苦苦如黄连的思念,思念,思念。

尽管语气里无怨无尤、不悲不凉,但是,内心世界那种苦涩至极的感受,却深刻地从每一个字里痴痴地流了出来。

这种感受,是很古典的。

现代社会,太方便了,想见便见,又有谁会呆呆地躲在暗室里苦苦地思念另一方?

现代生活,也太紧张了,营营碌碌、奔奔波波,又有谁能在手里抓着一大把用不完的时间,奢奢侈侈地花费在思念这一码事上?

再说,再说,现代科技的发达也扼杀了许多美丽的情感细胞。

见不着?打电话呀!

想?想什么?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嗳,美丽。美丽啊!这样美丽的情愫,却渐成绝响,渐成绝响。遗憾不?

【参考答案】

〖同步自测一〗

一、1、B

2、⑴轻而易举 ⑵持之以恒 ⑶不言而喻 ⑷一事无成

二、3、如果你认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并且找到了的话,就会止步不前。

4、(略)

5、⑴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运用知识 ⑵用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来证明

6、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7、①保持好奇心;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要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同步自测二〗

1、“美”在现实中,“美”在每个人的心中

2、是排除肮脏、杂乱、喧嚣、破旧之后而得来的

3、城市之美需要用劲才能看出来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两个黄鹂啼翠柳” 杜甫 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白 唐;“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元; “大江东去” 苏轼 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 宋; “落花人独立” 翁宏 唐; “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 晋

5、指发自内心的、心灵深处的感悟。(或:没有言语参与的、无须学习和训练的感悟)

6、如结合“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谈发现美;结合“美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谈热爱生活;结合“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人尤为幸福”谈努力发现美、热爱生活;结合“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性、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谈丰富自己,提高审美情趣;由“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谈学习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的要性,等等。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