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兰亭集序
 更新时间:2024-03-29 06:40:24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19兰亭集序

【晨读课堂】

一.字词拓展

修饰。《楚辞·九歌》:"美要眇兮宜修。"

修理。《诗·无衣》:"修我矛戈。"

兴建。《荀子·王制》:"修堤梁。"

提倡。《书·武成》:"乃偃武修文。"

修行。《颜氏家训·归心》:"莫不怨尤前世不修功业。"

编纂。《隋书·刘焯传》:"[焯]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

实行。《国语·晋》:"晋为盟主而不修天罚。"

远;长。王羲之《兰亭集序》:"茂林修竹。"

美好 。《隋书·列女传序》:"其修名彰于既往。"

贤人。《后汉书·刘恺传》:"景仰前修。"

期 qi

约会。《穀梁传·隐八年》:"不期而会曰遇。"

约定的时间;期限。《史记·龟策传》:"勿令失期。"

到期。《左传·僖二三年》:"期而不至,无赦。"

穷尽,限度。《吕氏春秋·怀宠》:"征敛无期。"

希望。陆机《文赋》:"期穷形而尽相。"

预料,预期。曹植《洛神赋》:"进止难期。"

比,比拟。司马相如《上书谏猎》:"勇期贲、育。"

ji

满一年的周期。《史记·张仪传》:"韩、魏相攻,期年不解。"

指一年。亦用为量词。年。《论语·阳货》:"期可已矣!"

期服。指为死去的祖父母等亲属服一年的丧。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送达;传达。 《史记·刺客传》:"致光之言。"

表达。《汉书·朱博传》:"遣吏存问致意。"

给予。《晋书·山涛传》:"今致钱二十万。"

献出。《论语·学而》:"事君能致其身。"

获得;招致。《论语·子张》:"君子学以致其道。"

放置。《北史·薛辩传》:"致之度外。"

归还。《国语·鲁》:"致禄而不出。"

观念。《易·系辞》:"一致而百虑。"

意趣,情趣。《魏书·茹皓传》:"颇有野致。"

10.细密。《礼记·月令》:"必功致为上。"

居高望下。《诗·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統治;监督。《书·大禹谟》:"临下以简。"《左传·宣七年》:"王叔桓公临之。"

靠近。《左传·庄三二年》:"公筑台,临党氏。"

降临;来到。如:莅临。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面对,对着。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

照着字画摹写。如:临帖;临摹。

即将。孟郊《游子吟》:"临行密密缝。"

顺序在前一项之后。《书·洪范》:"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事。"

下一等;位居第二。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等第,次序。《论衡·自纪》:"拔擢越次。"

按规定次序。《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行列。《左传·桓十三年》:"乱次以济,遂无次。"

近傍,旁。《后汉书·邓骘传》:"既还里第,并住冢次。"

中,间。《庄子·田子方》:"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军队临时驻扎。《左传·桓三年》:"次于陉庭。"特指驻军二宿以上。《左传·庄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止息,停留。《楚辞·离骚》:"夕归次于穷石兮。"

客舍。《易·旅》:"旅即次。"

军营帐篷。《左传·襄二六年》:"师陈焚次。"

二.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的开初,(我们)聚会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在一起)做修禊的事情。许多贤人都到了,年纪轻的和年轻老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还有清澈的激流,(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众人)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乐演奏的热闹,(但)饮一杯酒吟一首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徐徐吹来,舒畅极了。抬头观看天地广大,低头审察物类的繁盛,这样来纵目流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呢。

人们相聚在一块,周旋应付度过一生。或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或者寄情于山水,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取舍有差别,(性情有)安静和躁动的不同,当他高兴地接触所遇到的事物,一时有所自得,(就感到)高兴和满足,竟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生了。过去(自己)所喜爱(的事物),顷刻之间已经成为陈迹,还不能不因此发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自然的变化,终于要归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哩。”岂不令人悲痛吗!

每看到古人(对生死)发生感慨的原因,就像符契一样相合,未尝不面对古人的文章悲叹,心中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本来知道把生和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人看今天的人,就像今天的人看从前的人一样,(想起来真)可悲啊!所以一个一个地记叙当时参与兰亭集会的人,记录他们所著述(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人们对他们)所发出的感慨(是理解的),(因为)人的情趣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也会从这些诗文中引发感慨。

三.作文万花筒

1、架桥以后

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远的道。

这时,有人热心的年青人,用家里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方便了行人。这很使东、西村的人高兴了一阵子,也称赞了一阵子。

但三天以后赞扬声变成一片埋怨声:

“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

“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

“要是孩子、老人……”

“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

“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

“……”

2、 都是“还”字惹的祸

两年前,巢湖的张先生向朋友高某借了14000元。今年3月,张先生因资金短缺只还了其中1万元。为避免今后出现纠纷,张先生又给高某写了一张欠条:张某借高某人民币14000元,今还欠款4000元。后来,高某因催款吃了几次闭门羹后,一纸诉状将张某告到法院,诉称张某尚欠其余款1万元,请求返还。接到起诉书后,张先生感到疑惑不解。司法所工作人员发现欠条存在重大歧义。“今还(huán)欠款4000元”,既可以解释为“今还(hái)欠款4000元”,又可以解释为“今还欠款4000元”。

根据《合同法》规定,如果一方提供的用词可合理地得出两种理解时,应选择不利于用用语提供人的解释。张先生为此输掉了官司。

3、用赞美“教训”你

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一种古老的生活仪式。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了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每当这时,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教训”他。

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他今生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好事。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而且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美。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

巴贝姆巴族人是智慧的,他们对待犯错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但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曾为整个部落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地反思,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整个部落的人都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4、花贩告诉我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闻得到。”

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

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开不了。我们看人也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

他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剌。”

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一朵玫瑰,并不要非得努力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刺伤;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心爱的人。

【精彩回放 】

(一)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 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 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二)关于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关于文体特点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四)“坦腹东床”的典故

“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门客“就东厢遍观子弟”。门客回来复命,对郗鉴说:“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错,但是听到有人选女婿,却变得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坦腹吃饭的,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这就是“坦腹东床”代表择婿的典故。遂用“东床”“东坦”代指女婿。

二.重点剖析

(一)语段理解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趣”通“取”,往,取。)

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如,像。)

2.词类活用例释

(1)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带——像衣带一般环绕着)

(2)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齐——同样看待)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引以为流觞曲水。(曲水——使水弯曲)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3)数词的活用:数字活用为动词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 —— 同样看待,或看成一样)

(4)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耳目)

3.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省主语

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省介词“于”

①映带(于)左右

②晤言(于)一室之内

2.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①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②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4.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5.第1段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上文有“暮春之初”交待了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的好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

6.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

“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准确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会看出,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3段与第2段,且把第3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

(二)整体把握

1. 篇章结构的把握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一“悲”字为基调。

2. 主题思想的把握

写的是兰亭宴集前后的情况,抒发了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的慨叹,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

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三)研究探讨

1.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2.《兰亭集序》一文是如何体现“文笔洗练,自然有致”这一特点的?

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例如下:

①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

③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此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应当看到,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自然清新的风格是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7.怎样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