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古诗的鉴赏、评价及考查
 更新时间:2024-03-29 22:08:30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语文高考的两项内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为了帮助师生进行复习,在此,谈谈我对这两个考点的理解。

古诗的鉴赏、评价及考查

诗歌的形象,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也即朱光潜所言的“典型情节”(《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诗的意象因物象(即“素材”,朱光潜语)不同,也有不同的类别: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有情节的事,有的是人物形象;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组合的;有的是自然景观,有的是人事活动、社会风情。人物形象既可以是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或是抒情诗中的客体人物。

鉴赏一首古诗的形象,首先要把握这首诗刻画的意象。如朱光潜分析白居易《忆江南》的第一首,刻画的便是“春天的江花、江水”这两个意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个意象的“素材”是自然景物。《忆江南》第二首,其意象是“两个足以说明他(白居易)的快乐生活”的典型情节:“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而这两个意象则是抒情主人公的生活片段了。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和意象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它们都是主观和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意象、情调、意趣和氛围,但又有所区别:范围上有大与小的关系,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意境是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合中产生的,意象的组接、发展、转换、开拓、深化……方能形成意境。如范仲淹的 《苏幕遮》(碧云天)上阕有几个意象:碧云天、黄叶地、碧翠水波、斜阳、无情芳草。如果单个地孤立地来看,它分别描绘了秋季的天、地、斜阳、碧云、黄叶、芳草、秋水,只是零星的自然景物的残片,最多也只是刻画了秋景,表达了作者的惆怅而已。然而,这几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变成了“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为我们展示的就是一幅完整的和谐的图画:秋高气爽,碧空万里,金风阵阵,黄叶翻飞,水波碧翠,烟雾笼罩,清风徐来,涟漪如环,落日余晖,晚霞万里,辉映着漫山红遍,水天一色。这是何等清澈剔透,色彩绚烂而又广阔无际的境界。就在这千里秋色,满目斜晖之外,却是那无边的芳草远接天涯,(诗人)故里想必应在芳草的尽头,斜阳尚可看见,而那故乡却望不到,这怎么令他不思念故乡,怀念京都?诗人胸怀报国之志却落得被远黜的遭际,触景生情,离乡之愁,去国之忧,焉能不油然而生,而竟至怨“芳草无情”。下阕直书胸臆“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诗人梦里思乡,高楼独倚,借酒消愁,而愁上加愁。以“乡魂”“相思”呼应上阕“芳草”的暗喻,上下阕有机结合,恢弘阔大的景象与缠绵深挚的情思浑然一体,使景有所指,情有所依,情与景水乳交融,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境界。

如上所述,意境已不是简单的意象,更不是客观物象(“素材”),用朱光潜的话来说,它已是由“典型情节”“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了。朱光潜对《忆江南》其一的意境做了这样的描述:身居“春来迟”的北方诗人,回想此时的江南,“太阳照着江边的花像火”,“是一个明亮的温暖的大晴天的气氛”,“似乎使身上都暖和起来了”,“从这一片红花、一江春水感到生命在流动,在欣欣向荣”,联想起“江南春天的繁华灿烂”,洋溢着“青春蓬勃活跃的愉快”,表现了诗人回忆往昔在江南美好的日子的欣喜。这一描述充分体现了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的艺术境界这一本质特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应该力求感受和进入诗歌意境。要感受和进入一首诗的意境,首先得读懂这首诗。从读懂到入境,笔者认为有四个步骤的活动;这就是诵读吟咏,“知人论世”,披文释句和入境涵泳。知人论世就是解题,就是了解作者的身世,写作背景和创作的意图等。披文释句就是通过解释诗句打开鉴赏诗歌艺术形象之门。诗是用最凝练的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的理解、揣摩和品味是进入诗境的不二法门。

释句,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特别要理解富有表现力的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释句,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诗歌的含蓄形象是和运用比喻、借代、拟人、移用、双关和用典等修辞手法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体会诗句中的本体义、指代义、双关义、语境义等。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时节”四字既点明时令,又暗喻李龟年和自己两人的遭遇,还暗喻唐王朝的局势,蕴藉含蓄,大可玩味。如果不了解这些语境,不了解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不知人论世,不揣摩诗句的深层含义,单从字面上去理解,是达不到这种境地的。

古诗中的意象,有的具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在传统的古诗中即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等情感和形象的寄托与象征。当然这种寓意并非一成不变,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梅,则是“反其意而用之”了。除梅之外,这类有固定寓意的意象还有:柳、松、竹、莲、月、浮云、西风、夕阳、长亭、西楼、鸿雁、寒蝉、蟋蟀等等。鉴赏古诗,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古诗的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诗歌的形象是一种美学形象,鉴赏诗歌是美的感受、领略、获取和品味,仅仅有对诗歌文本的解读是不够的,读者要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凭借想象和联想,补充字面所没有的细节和内容(言外之意),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再现出来、沉浸其中,与诗人同喜同悲同怨同怒,这样才真正进入了诗的意境。这就是所谓的“入境涵泳”。

鉴赏诗歌,自然不只是鉴赏诗歌的形象,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鉴赏诗歌的形象上,“入得来”还得“出得去”,还要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主旨,即诗歌所表现的诗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现实,诗歌的创作目的,它所“兴观群怨”的内容。评价,即是指明其意义和影响,积极性和消极性等等。如果说,鉴赏诗歌形象偏重于形象思维,那么评价思想内容更侧重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强调理性分析,以达到求知求真的目的。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是语言艺术,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一定的内容要以一定的形式来表现。诗歌形象的刻画、主旨的表达岂能离得开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是密不可分的。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与鉴赏诗歌的形象,实际上是同时同步进行的。把它分开来说,只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说得更清晰更有条理而已。鉴赏诗歌的语言,应根据诗歌的语言的特点来进行。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相比,特点是简洁凝练,音韵和谐,更鲜明生动。所谓“炼字炼句”即是为实现上面三点要求(或其中的一点)而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鉴赏诗歌的语言,还包括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沉郁顿挫,雄健恣肆,清新质朴,含蓄典雅,直白平淡,工稳隽永,庄严厚重,诙谐幽默等。诗歌的表达技巧,指诗歌的构思,如怎样匠心独运,别出心裁等等;指诗作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即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指表现技法,即象征、寄托,联想、想象,渲染、白描,衬托、对比、比兴,用典等等;指诗作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叠字、反讽等等;还指诗歌的章法结构艺术,即如何起承转合,点明题意,过渡照应,首尾圆合,画龙点睛,诗眼词眼等等;也还包括风格流派,如豪放婉约、浪漫现实、山水田园等等。诗歌形象的刻画还特别讲究种种对应关系的运用,虚与实,动与静,乐与哀,形与神……它们活跃在诗歌的形象中,使诗的意境格外丰富、开阔、深邃和灵动。对应关系的分析,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中应占一席不可或缺的位置。

诗歌鉴赏所达到的境界和获得的愉悦的程度,与读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联想和想象能力、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是密切相关的。鉴赏也是一种艺术形象的再创造,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同样适用于诗歌鉴赏。同在大观园,听了《牡丹亭》杜丽娘的曲子林黛玉就心波迭起,而至潸然泪下,而温柔敦厚的薛宝钗则未必然,即使长相颇像林黛玉,又同样心高气傲,命途乖蹇的晴雯,也决不会因杜小姐思春伤怀而掉半滴眼泪的。

诗歌鉴赏实在又是一种费工夫、讲心境的精神活动,虽不必(也不可能)“红袖添香”,但从容不迫还是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审美中获得愉悦的诗歌鉴赏放在了决定考生前途的高考中进行,似乎有点格格不入,难为考生。也许正因为这一点,《考试说明》的权威诠释者才在“鉴赏”的前面加了“初步”二字吧。

美味佳肴,陈酿醇醪,大快朵颐之后,还要把如何美、如何醇,是哪一种美,哪一种醇形容出来,甚至还要分析概括,论证阐释,这实在是美食家和品酒师的专司,一般的食客是做不了的。一般的高中生写不出,也不要求他们写出诗词鉴赏辞典里的赏析文,也是很自然的事。懂那么一点儿赏鉴的ABC,填点儿空,作点儿简答也就足矣。故曰“初步鉴赏”。既然是“初步鉴赏”,命题时应该在题干中为考生“铺路搭桥”,该说明的概念就得说明,该补充的背景就得补充,该解释的词句就得解释。发问忌笼统,指令宜明确,决不能让考生无从答起,左右为难。且书写量不宜过大。往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以选择题(三对一错,选错项)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实际上只是命题者把自己的鉴赏过程和鉴赏结果展示给考生,要求作一判断而已。对于诗歌鉴赏的术语和说法,并不要求考生能够自如运用,甚至还不要求真正理解,考生凭着对若干选项的通观和比照,以及对所谓错误项设置方法(即所谓“误区”类型)的把握上即可做出判断,难度并不大。今后高考要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学生,难度势必加大。因此有必要将诸如“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概念向学生讲清楚。还要让学生学会审题,明确答题的要求,如问“有什么表达作用”,既要回答表达了什么内容,又要回答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凡此种种,复习应考的师生无法回避。

复习诗歌鉴赏、评价,必定要进行解题训练。我们以为训练题的设置,可以把以前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拿来加以改造,选择题改为填空或简答题,两者对照着讲对照着练,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