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云南的歌会》教学杂谈
 更新时间:2024-04-24 19:06:43

〖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

《云南的歌会》教学杂谈

王高笑老师说,理想的语文课堂,首先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探究的;其次课堂的氛围是民主的、和谐的;老师的教学是精彩的、高效的。例如,温州实验中学的杨聪老师执教的《云南的歌会》,他的导入设计就显得高效而精彩。“同学们,你们读过沈从文写的《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吗?你们读后觉得云南的歌会有意思吗?老师读后觉得云南的歌会没意思。如果你们觉得云南的歌会有意思,那么,请你用书中的例子来说服我好吗?”看似很普通的几句话,却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吸引力,“于无声处听惊雷,一石激起千重浪”。杨老师的亲和力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消除了紧张的心理,全身心投入到书本中,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答案,整个课堂的氛围甚是活跃。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起手来,精彩的发言声此起彼伏,从唱歌的“地点”“方式”“环境”“气氛”等不同的角度,说出了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和理由。说“云南的歌会”不仅是传播智慧和热情的盛会,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盛会,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盛会。

〖吴丹青老师常“罗嗦”的几句话〗

“语文,在诗意的土壤里。”

吴老师对老师们常提起“诗意”一词的,我能感受到它在吴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诗意,即诗的意境。“意境”是非常抽象的词汇,虽唐代王昌龄的《诗格》论“诗境” 首倡“意境”之说,后宋代李涂、刘禹锡等皆有论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更有精辟论述,但对我来说还是难以“意会”。“不能意会”那么“言传”也就不顺了,以下只能称之为“胡诌”了。

“诗意”肯定是美好的境界。在吴老师对老师们的殷切话语中,应该有语文教学上的诗意营造,也指生活中的诗意追求,诗意生活应该包括诗意工作。诗意人生应该是积极的人生,诗意的人应该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人。诗意者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修养,如道德、文化、艺术等等修养,特别是要多看书,读书是提高修养的钥匙。在教育教研活动中,我们都能感受吴老师到这些美好气息的散发。她在教学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时,就采用演唱民歌《猜调》导入,既自然生动又充满诗意,学生闪亮的眸子里有的是对教师的惊喜与敬佩。亲切的笑容、优美的语言、平等的对话、渊博的知识营造的温馨和谐,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课堂的诗意。

〖语文教师与语文教学──聆听名师讲课后的体会〗

循规与叛逆

一个语文教师常常苦于学生在帮你说出语文教参上的答案,他们上课要学生回答讨论的答案,他们把答案苦心转化为一个个问题,目的是想在课堂上激起一片思维的撞击火花,可恨的是学生却一点也“不解风情”忙着把你的精心备课内容一下子就倒出来,于是他们的怒气无处发泄就归罪于现在的学习资料,说什么把老师的“教学法宝”统统刻印在各种书籍里。其实啊,这是没有自己思想的老师的苦恼而已,他们没有自己的独特文本思考和解读,他们备课的最大时间都花在如何依样画葫芦把教学参考书里的答案转卖给我们的学生。这一个“如何转换”说的就是仅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了,可我们的学生是很聪明的,他怎么就不会把你精心设计的问题很快地转化为答案呢?也许这就是我们常笑骂的“教自己的课,说别人的话”吧。

为此,从名师的课堂里得到启迪,我们老师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在教法和学法上进行探讨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在“教什么”和文本解读的层面上做足文章,给学生以全新的思维冲击,给文本以全新的主题建构。例如:赵卓青老师的《丑小鸭》一文教学就给我们以全新的视觉和思维冲击了,立意的角度极为新鲜,对文本主题的定位极其人性化:要勇于自我发现和发现自我,你即使身处“养鸭场”里又有什么关系,周围人的欺凌和排斥只不过是用固有的眼光来审视罢了,他们并没有发现美。杨聪老师的课更是我们以前从没有上过和听过的,正如杨老师把《云南的歌会》一文的整体思路定为:以“意思”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活”为切口,以 “言语”为立足点。他最后把文本的教学定位在“我们该如何活”上,让“语文”与“生活”共舞,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照和滋润学生的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语言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这也是杨聪老师一贯坚持的语文教学要从“文字──文学──文化”三层面构建的理念。

〖巧于“咬文嚼字”──漫谈语文课堂中深度阅读的建构艺术〗

再说螺旋式解读的组合优化。

所谓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也就是“严格遵循课文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再从形式到内容,所做的不止一次的反复”,“教师要用自己教学智慧的积淀和教学艺术的折射,引起学生的内部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讲究从字词入手咬文嚼字,于追问玩味中逐层递进、逐层深入,于点拨导引中引发学生的思维产生质的飞跃,实现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转化。螺旋式的解读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它就像一篇文章,只有经过优化组合而成的材料,才显匠心独运,课堂才新颖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螺旋式解读的组合形式可以是以下几种:

第一,逐层铺垫,有蓄势待发之妙。吴老师在《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中引导学生咀嚼“苦”的时候,做了很好的演绎:他先让学生给苦组词解释,然后拓开再问: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觉得什么事情给百姓带来痛苦、苦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提到徭役、杂税、战争、君王奢侈等等后,再通过对比阅读体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好处,最后又以仿写方式,让学生对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得到的升华,比如“兴百姓无福,亡百姓受苦”。课堂教师从“苦”入手,环环相扣、层层入里,座中学生的阅读理解智慧纷呈,精彩不断,让人看到了语文课堂的真正魅力之所在。而这不都源自教师巧用文本字词、巧于设置铺垫、巧于启发点拨的教学设计吗?

第二,提纲挈领,有高屋建瓴之妙。杨聪老师上《云南歌会》,将课堂谈论的焦点放在“意思”上,提出“作者写这些有意思么”的问题让学生谈论,然后巧妙地把学生引到对“有意思” 分析上,这一设计针对性强,词语“咬”得很准,很“别致”。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意思”在文本出现得不多,但却是个有意思的语言点,它贯穿全文的关键词,以此为主线的设计,可以“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见杨聪《教学设计》)。的确,在课堂操作中,我们看到以“意思”领起的自主阅读发现,学生的学习情绪自然,师生谈话平等融洽,课堂气氛宽松。解读中学生的心灵下得以放飞、个性的精神活动得以升华。

第三,比照阅读,有峰回路转之妙。杨老师的《云南的歌会》一课中还有个螺旋式解读的妙招。他在和学生谈论“意思”时,他把学生和听众的焦点巧妙地从“有意思”转到了“没意思”上,来了一个比照的阅读:

一位读者给沈老的信说,“你的《云南的歌会》相当没意思,因为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的主题。建议将其拿掉!”(投影显示)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杨的《教学设计》)的设计,有如异峰突起,让人有渐入佳境之感。达到了虽说“没意思”但比“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效果。“从那些看似平淡的字词上寻出深意”是“最有趣味的”(程翔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杨老师的课堂演绎紧抓“意思”一词咬文嚼字,使学生披文入情,对比阅读之间,呈现峰回路转之结构美,实在巧妙。

第四,延伸拓展,有柳暗花明之妙。如果说《云南的歌会》一课中的比照阅读是个峰回路转的巧笔,那么杨老师在延伸拓展的设计安排就算是柳暗花明的妙笔。在学生对“意思”的咀嚼品味后,杨老师并不就此罢笔,而是再拓展一笔,让学生去看看作家自己的意思。杨老师在投影上出示被教材选编者删掉的话:“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买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然后围绕“活”字咀嚼品读,开始了新的阅读建构,引出赞美生命活力的新主题,真可谓神来之笔,匠心独运。延伸拓展,柳暗花明,这也是螺旋式解读最精彩的一笔,杨老师是深得其精髓啊!

螺旋式解读当然还包括其它的优化组合,但不管哪种方式,它都使新课程背景下的深度阅读建构成为可能。而深度阅读的建构恰恰就是理想语文课堂特征之一。巧于 “咬文嚼字”,让我们寻找到了深度阅读课堂建构的切入点,而螺旋式的优化解构,又让我们寻找到了这种理想课堂的途径和方法。因此笔者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要巧于“咬文嚼字”,要善于组合优化课堂结构,从而达到螺旋深入的至高境界。

〖立足文本,走向生活──浅谈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环节的设计〗

音乐,亘古不变的优美语言。

“礼以教中,乐以教和” 孔子认为音乐是修身成仁,兴邦冶国的根本。孟子及荀子均认为乐有教育作用。音乐可拓展人的心境,使它向善的方向发展。通过音乐把握完整的道德人格,从音乐美中获得道德上的善。教材中很多课文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调动适当的音乐元素,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为学生播放了王菲演唱的这首歌曲,在悠扬动听的音乐声中,刚学的一首词很快就背了下来,而且由于音乐的渲染,学生对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了更好的理解。学习《云南的歌会》时,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学生对于民歌并无很多了解,在学过课文内容之后,我为他们播放了电影《刘三姐》的选段,并安排他们去搜集各民族的民歌,学生搜集过后恍然大悟──原来很多平时耳熟能详的旋律都是来自于民歌的,于是自然地对民族文化产生敬佩喜爱之情。不只是歌曲,具有音乐美的其它知识都值得积累。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用于比较,促进分析。

预习《云南的歌会》一文时,则先让学生上网搜集信息,了解什么是风俗,什么是歌会。这些信息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潜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消除听课的盲从性。而这些问题又能化成学生课堂上进行探究、进行创新思维的动力。学生自主探究时,我又提供网址,引导学生查找云南的民风民俗知识,储备创新思维的源泉。并叫学生把搜集的成果以电子作品的方式制成五分钟演讲稿,向大家介绍。然后利用电脑超文本的链接方式,对学生的演讲进行讨论、交流、辩论。这节课,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始终未熄灭过。以上例子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把被现代信息技术一次次点燃,发出绚丽的火光。火光中我们看到了明天,看到了希望。当然,信息技术要用得恰当。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推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完全符合现代学习理论关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自主构建知识意义的主张,我们应长期不懈地探索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上这课之前,学生恰好又去观看了“桃花诗村诗乐舞”演出,学生亲自感受了我们家乡的民间文化丰厚的底蕴,又借鉴了《云南的歌会》的写作手法,学生们这次的课后作文写得丰富多彩,不仅将“桃花诗村诗乐舞”演出的场面写得生动活泼,而且将表演的人写得栩栩如生,更是揭示了这次乡村艺术节的内涵。

〖优化语文作业设计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课内课外的作业设计都要有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以往的作业形式单一、陈旧,已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他们只图完成任务了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有厌学的心理。所以,教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有趣味性,能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作业过程中掌握知识,巩固学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丰富人文素养。

如:我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的课文《云南的歌会》时,我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然后重点学习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中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之后,我设计了一道非常有趣的作业题:观看电影《五朵金花》“蝴蝶泉边”的金花与阿鹏的对歌场面,进一步感受“山野对歌”的特色,描写金花的形象。学生绕有兴趣的看着,仿佛自己走进了云南的歌会,学生很快描写出了金花的形象,学生笔下的金花美丽、善良、执着、能干。

在上这课之前,学生恰好又去观看了“桃花诗村诗乐舞”演出,学生亲自感受了我们家乡的民间文化丰厚的底蕴,又借鉴了《云南的歌会》的写作手法,学生们这次的课后作文写得丰富多彩,不仅将“桃花诗村诗乐舞”演出的场面写得生动活泼,而且将表演的人写得栩栩如生,更是揭示了这次乡村艺术节的内涵。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