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
 更新时间:2024-03-28 18:17:02

乡愁流淌 资源开拓

《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

乡愁是春日飘飞的柳絮,乡愁是山林如练的晨雾;乡愁是绵绵如丝的长长的铁轨,乡愁是落日天际的一叶孤舟;乡愁是羁旅途中扬起的灰尘,乡愁是明月下窗口仰视的双眸。思乡是人类最美的情感,它在岁月的心河中愈酿愈香。在新课程标准环境下,如何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品尝这一香醇佳酿,下面的案例为我们作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次案例的有关背景。《次北固山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唐代律诗。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以三个维度为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领略美的景物,感受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我校语文组针对课标实验开展了系列教改活动,“单元整体感知”和“单元整合与反思”是最常规的学习活动。在“单元整体感知”学习中,我自行设计了一次以“思乡”为主题的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他们分组搜集的资料包括:1,关于“思乡”的感人的故事;2,古今中外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3,吟唱游子思乡的歌曲,并学唱其中的一两首。

课前,根据学习难点,我有目的的通过长途电话请教了江苏镇江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其间,适逢一同学于镇江出差,时值岁末,嘱其亲临北固山,以证实并描述“潮平两岸阔”之实景,释“海日生残夜”关于写景虚实之疑。

另外,在备课时,根据我对“风正一帆悬”的理解,我怀疑书中插图关于“帆向”的错误。我在长江边长大,父亲是这方面的行家。于是,我多次打电话向一辈子都未离开过江水河水的父亲请教,请教桅杆所在的位置,请教帆的悬挂技巧及升扬降落旋转的原理,请教风向、帆向与船行方向之间的关系。在自己这一结论得到证实后,我欣喜万分。然后,与学生一起找到了几只作为艺术品的帆船,其中有一个模型令我非常满意,因为它的桅杆悬挂与我父亲所讲的一样,帆的方向是可以自由旋转的。

下面的案例描述,我是按照这次课堂学习活动的六个流程进行的。

情景导入,以歌煽情

课前,我播放了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曲名竞猜。当歌曲前奏刚刚开始,许多学生都争相喊出了歌曲的名字——《流浪歌》。在我的提议下,大家都跟着录音机唱起来。一个片段以后,我示意学生停下来,并将音量慢慢扭小。以这段缠绵哀愁的乐曲为背景,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拉开了本次学习活动的帷幕:

“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陈星多年前演唱的《流浪歌》。《流浪歌》刚一出世,就唱遍了长城内外,席卷了大江南北。街头巷尾,男女老少,轻吟低唱

“同学们,当年和《流浪歌》一起走红的许多流行歌曲,都如同夜空一瞬即逝的流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可为什么《流浪歌》却能如此受人欢迎让人喜爱呢?

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我以“乡愁”为话题,顺势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示了诗歌《次北固山下》。

整体感知,读中现情

首先,我结合自身处境,调动情绪,满怀激情的朗诵了课文。然后,我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等形式朗读了几遍课文。律诗十分讲究形式,律诗的朗读自然也要注重形式。在与学生讨论时,我们结合课外背诵过的《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几首律诗的特点,适时在屏幕上出示了诗歌节奏的划分以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文字。然后,又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几个轮回下来,学生的朗读也已有几分滋味了。

赏析诗歌,领悟诗情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赏析诗歌的第一步,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并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在全班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言。

生:乡书是家信,诗人漂流在外,很想家,所以写信。

师:他现在何处?家在何方?

生1:他现在在北固山下。

生2:他的家在洛阳,这从“归雁洛阳边”可以看出。

我当即出示中国地图:“大家看,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河南洛阳在这,当时作者可能行船向东去办事,因为在唐朝殷番的《河岳英灵集》中,该诗题目为《江南意》,诗的首联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江苏镇江与河南洛阳两地相隔千里,作者可谓是‘人在他乡’啊!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说明这一点呢?

一阵紧张而安静的思考后,学生们马上纷纷回答:

“从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可以看出来,‘客路’是旅途的意思,‘行舟’也说明作者还在他乡途中。”

“题目中的‘次’是停泊的意思,也说明是在路途之中。”

学生的回答比我预料的要好,在他们的发言过程中,我适时给予点拔与鼓励。至此,我引导学生已经挖掘出了诗歌感情的第一个层面:思念洛阳,思念家乡。

如果说“思念家乡”是诗情的第一个层面,那么“思念亲人”则是本诗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引,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又一洞天。

“行舟客路,人在他乡。王维有这样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我动情的拉长了语调。

“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们很默契的齐声咏和。

“一些重大的节日是中华民族家庭团聚的日子。那么,本诗所反映的时令是什么季节的什么时间呢?”

“是秋天,因为有大雁。”一位急性子学生脱口而出。部分学生在底下暗自窃笑。

“刚才这位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值得表扬。但我发现有些同学似乎有不同的观点。”我微笑地看着窃笑的学生,“难道说‘秋天’不对吗?”

“是春天。”一个学生肯定地说。

“因为春天到了,大雁才会飞回来。”另一个学生好像生怕功劳被别人抢走,“唰”地一下站了起来。

“言之有理。”我指着地图说,“从地理上看,洛阳在北固山的北边,春天,天气变暖,候鸟才会从南方飞回来。所以作者才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同学们,向刚才两位同学学习(带头鼓掌),他们敢发言,肯动脑。大家想想,还有哪此词句说明了当时的具体时间呢?四人小组可以讨论,待会请选出中心发言人。”

学生讨论两分钟后,各中心发言人纷纷要求发言。

生1:“江春入旧年”说明当时春天快到了。

师:“江春入旧年”是什么意思?

生1:意思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们从书上的注释看到的。

师:不错,看来你们小组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大雁南归,旧年未过,但我国有一传统的节日却要来临,这个节日是——

生(齐):春节。

我平静地扫视全班,若有所思的停顿几秒,用缓慢深情的语调说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满怀真情的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学生齐声背诵,教室里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我暗示学生继续发言。

“当时是春天到了,冰雪融化,水涨起来了,所以作者说‘潮平两岸阔’。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春》就说‘春天来了,水涨起来了’。”

我带头鼓掌,学生跃跃欲试,气氛更加活跃了。

“当时还是早晨,作者看到了海里升起的太阳。”第三个中心发言人停了停,似乎明白了什么,“是从‘海日生残夜’看出来的。”

我颔首微笑,在引导学生弄清“海日生残夜”是什么意思后,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在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里升出来。作者真的看到了太阳从海里升起来吗?”

一个学生说:“可能是因为当时江面开阔,连接大海吧。”

另一个学生说:“可能是作者看到太阳,想像它是从海里升起来的。”

“刚才两位的发言,一个说是看到的,是实写;一个说是想到的,是虚写。你们同意哪一种意见呢?”我的话音未落,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就争论了起来。

到了是该出手的时候了。

“现在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刚好有一位同学去了北固山。”我扫视了全班学生一眼,“他是到镇江市出差的。受我的委托,他是特意去北固山为我们实地考察这一问题的。大家愿意请教一下他吗?”

“愿意——”

“他现在正等着我们的电话呢?谁来听这个电话?”我拿出电话,将话筒插入录音机的扬声器里,“不过,可要注意礼貌用语哟,我的同学姓鲁,也是老师。”

“班长!班长!”

班长在掌声中走上来,其余学生伸长脖子,凝神注视。我拔通了早已储存的号码。“嘟——嘟——”的声音在教室回响。

鲁:喂,你好。

班长:喂,您好,是鲁老师吗?我是钟老师的学生,您在北固山吗?

鲁:受老同学委托,我今天特意来到北固山的。

班长:您在那儿能看到海吗?

鲁:你们钟老师也问我这个问题。我在这里是看不到海的,这里离大海有好几百里地哩,“海日生残夜”是作者想到的吧。但是现在江面开阔,抬头望去,对岸遥不可及,远远看去,还真有“海天相接”的感觉,太阳从远处的水天相接处升起来,自然会让人产生“海日”的感觉,这样,理解为实写似乎也可以。你明白吗?

班长:我明白了,谢谢鲁老师,再见。

我连忙接过电话,大声的说了句“谢谢老同学”,说实话,老同学那声音飘飞在风中,绝对能够把人的思绪带到那碧水迂绕的北固山前。

一陈掌声之后,教室里平静了下来,我再次扫视全班,用深沉的语调说道: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子过得真快,一天未过,新的一天又来临了;旧年未去,新年的脚步却又近了。漂流在外的诗人是多么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啊。

“独立船头,仰望长空,一行大雁,从南方飞回,诗人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可爱的故乡,见到我可爱的爱人啊……

我发现,在学生朗朗书声中,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咏叹。

大胆质疑,挑战权威

这一环节,我首先请学生质疑,把还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结果,许多学生的问题都聚焦在“风正一帆悬”上,——而这正是我预料之中的。

“首先,我想请问大家,当时江面上的风大吗?”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后,教室里又炸锅了,有的说风大,有的说风小。

在讨论分析时,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帆船模型,从“风正”入手,让学生认识到,风的方向与船行走的方向完全一致;接着,我又问学生,能不能说成“风顺一帆悬呢?”让学生结合“悬”来区分“风正”与“风顺”的意思,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不能用“风顺”,因为帆没有鼓起来,当时风不大。

此时,我将船托在嘴边,以风吹帆,问道:“‘风正’时帆该悬挂在什么方向?”

“朝船头的方向。”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并不难。

“那你们看看书中的插图,发现了什么问题没有?”

“画错了!画错了!帆的方向画错了!”不少学生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你们真不简单,居然能挑出专家的毛病!”我顿了顿,提高了音量,“只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我们是能发现很多真理的。不迷信权威!做学问就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同学们,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诗境再现,配乐朗诵

在哀愁的《二泉映月》中,我让学生闭目静听老师的朗读,然后,请他们描述自己脑中想象再现的画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这首二胡曲为背景,兴致盎然的进行了一次配乐诗朗诵的表演赛。

拓展共鸣,交流资料

以“乡愁”为主题,各组依次展示了自己的收获。他们搜集到的材料来自网上、书籍、报刊与杂志,内容广泛,有传说,有诗词,有歌曲:从李白的《静夜思》到泰戈尔的《母亲》,从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到费翔的《故乡的云》……

最后,在《二泉映月》的乐曲中,在学生朗朗的背诵中,我们结束了这一课的学习。但我知道,学生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这节课后,我们语文教研组及时地进行了研讨,大家认为:这堂课的学习活动围绕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注意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体现了课程标准改革精神。

同事们的意见,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以“学案”代替“教案”,活动的设计处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培养了学生大胆创新、挑战权威的精神。其中最精彩的是引导学生根据对“船向”“风向”“帆向”的分析,发现了课本插图中的错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本课学习活动的诸多环节体现了教师这一精神,如导入等多处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其中“电话采访”还具有不可重复操作的独创性。

3.善于运用教学评价手段,保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放纵”了学生的情感,在学生获得独特学习体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品质。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尊重他们的发言,尊重他们的参与,尊重他们个人独特的学习感受。

4.注重了知识与能力训练中的层次教学原则。为了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课堂以“思乡”、“思亲”、“情景再现”三环节进行,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艺术(配乐朗读)”为诗歌学习梯度,抓住了教学重点。

在给我鼓励的同时,老师们也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们认为,这堂课的容量还可以再大一些。

本次学习活动前后,结合课标,我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1.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资源整合的过程。语文学习,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语文课标学习的“开放性”特点。在本次活动设计与实施中,除课本、教参外,我还请教了江苏省镇江市教研室的同志,请教了自己的父亲,并与出差镇江的老同学取得了联系,个人的经历与内心“思乡”的体验也成为本次学习活动的资源。

从广义上讲,组织学生进行以“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挖掘了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窗口。

2.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猎获信息的过程,——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可以获取信息,与人交谈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这次“电话采访”活动的设计关键其实就在于引导一种思想。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气度与胸怀,这是语文课标“资源整合”提出的要求。我想,这也应是我以后教学与人生努力的方向。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