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陶渊明《饮酒》
 更新时间:2024-04-24 18:01:10

《饮酒》

陶渊明《饮酒》

作者介绍: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他时,家境已经没落。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很大的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对他十分不利。当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使他清楚地认识到官场的污浊。这一切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便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他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该束带相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他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自守志的道路。陶渊明后期最值得重视的是他亲自参加劳动,这就当时文人来说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他能冲破剥削阶级的意识,坚决走上躬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共同劳动、平等交往中与农民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培植了倾向于平等的思想。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他还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2、赵振龙在《陶渊明<归园田居>诗的自然美》一文中对陶诗作了探讨。

直抒胸臆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一个原因;素描图画般的写景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二个原因;贴切浅显的比喻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三个原因;口语化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四个原因。

1.导人语: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避山野,隐居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及田园风光的歌咏,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这类诗人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晋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的诗自然朴素而韵味隽永。下面我们就来品一品他的《饮酒》诗。

2.解题:《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的第5首。这首诗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12年(417年),诗人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咀嚼诗句:

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如: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样理解?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尔,如此。这4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远”的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世俗,超凡脱俗。这

4句,从感受效果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样理解?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偶一抬头,无意中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同学们参看本课插图,更能体会采菊的含义。

(3)课堂讨论。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看”等字,表达效果是否一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①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物之境,物我同一,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陶渊明这里表达的正是这种超脱的忘我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东坡志林》)苏东坡的这几句分析与王国维异曲同工。

③古诗文中常有些明明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课堂讨论。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是什么描写?有什么含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联系?

明确:①诗意字面义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秀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同学们可展开想象,口头描绘日夕鸟还的景象。②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是有些人,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和宁静的大自然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是指“成群”,这时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了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③这两句诗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上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5)《饮酒》最后两句怎样理解?

这两句是说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句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6)

课堂讨论。

结合两首诗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①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陶渊明既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式的一面,我们诗中主要看到了他“柔”的一面,但也不要忽略他“刚”的一面。②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积极意义。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