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狼牙山五壮士》其它杂项
 更新时间:2024-04-27 04:43:24

我最近给学生讲宋诗《游园不值》,首句“应怜屐齿印苍苔”,讲到何谓“屐齿”,有同学回答说“屐”就是日本人穿的一种木鞋,……不料,话音未落,呼啦起来一片学生,情绪激动地大呼:“不许提日本”;“都不要买日本的东西”;“小日本坏死了”。他们还是小学生啊,我不禁惊愕!此前,我从来没有特意向学生灌输过仇恨的意识,我们的班歌是讴歌世界大同的《欢乐颂》,是团结起来成兄弟!平时,我教育孩子的主题是正义、自由、宽容、友爱。但为什么学生们会有那么强烈的仇日情绪?他们的爱国精神源自哪里?

《狼牙山五壮士》其它杂项

我不认为只靠学了几篇关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课文,学生就可以为民族利益而去赴汤蹈火了。最近,上海删除了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人民教育出版社也把这篇课文编排到了自读序列,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实,我倒不认为删除是一件坏事。这里涉及到一个怎样教学生懂得历史,继承发扬民族精神的问题,而一篇《狼牙山五壮士》堪当其任吗?过去,我在向学生讲授这一课时,真不知如何去读描写五壮士跳崖瞬间大呼气壮山河的革命口号的那段文字。我理解课文编写者的良苦用心,但我们要尊重历史,传达出历史真实的声音。那段文字倒不如这样写来:五壮士用无限眷恋的目光,最后看了一眼祖国的美丽山河,决心像高耸的山峰一样决不向日本强盗低头!于是,他们毅然地纵身跳下了悬崖。群山肃立,他们坚强不屈的生命化作了山间那一棵棵傲然而立的苍松翠柏!

但实际上,我们的一些课文受了过去“极左”思想的影响,抽象空洞地图解政治概念,为追求高、大、全,不惜曲解历史,无限上纲,造成了课文内容肤浅和虚假的弊端,就像朝鲜的教科书把我们付出了几十万志愿军生命代价的朝鲜战争,说成是伟大领袖金日成主体光辉思想的胜利一样,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我曾经在一篇《让人教版小学语文七册六单元归真》的文章中对人教社的教材编选问题进行过讨伐。过去,这册课文六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是:21

《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2

《观潮》、23*

《江总书记来我家》和24*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我总的感觉是本单元弥漫的情调不一,一会儿是高山流水、断肠人在天涯,一会儿又东风吹、战鼓擂,高唱起咱们老百姓啊,今儿个真高兴!有些媚俗,有的课文是昧了良心说假话,口号连连。但经过去年改版后的七册教材焕然一新了,反映新课改精神的实验教材就去处了过去很多大而无当、空洞无物的课文。其实,人教社的教材编写是在逐年进步的,我想,《狼牙山五壮士》被请出教科书实在不足为怪,那样无限拔高,远离生活的英雄形象很难真正让学生入情入脑,起不到任何教育意义,而一些人所谓的我们不能没有英雄的反对理由实在是一厢情愿。我觉得如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小学教材还是选编像《小英雄雨来》、《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小兵张嘎》和《鸡毛信》为宜,更能贴近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心理认知。

但作为老师,既是教材的执行者,又是教材的开发者,在涉及到历史和人物评价时,要带给学生一个真实客观的世界,使他们不至于从小就养成偏狭、极端的思想意识,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历史。我们要教育学生成为真正的历史唯物论者。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涉及到的抗日战争的历史,做教师的首先要弄清楚: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卫国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而言,是不分民族、阶级、信仰和党派的。

从1938年2月18日到1943年8月23日,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对中国的重庆市进行了为期5年半的战略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这到底是为了什么?据统计,空袭重庆共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伤14100人,炸毁房屋17608幢,有30所学校曾被轰炸。重庆没有屈服,中国没有屈服。

仅就抗日战争中的长沙会战而言,第一次长沙会战,歼敌3.3万人,第二次长沙会战,歼敌4.8万人,第三次长沙会战,毙伤敌人5.6万人。这些浴血抗日的战役和那次歼敌1000余人,我们所有老师和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平型关大捷一样,永远值得纪念。

在抗日战争中,自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6月,中国军人中少将以上的将军,共牺牲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而有的资料则说是206位将领。无论是一百还是二百,都已表明视死如归的抗日将领伤亡惨重。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火中,普通中国士兵伤亡达三百余万人。无论如何,他们和在山西辽县殉国的八路军左权将军一样,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应该留在中国的英烈谱上。任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贡献的人,他们流过的血,出过的力,都不应该被遗忘。而遗忘也是一种国耻!

抗战的初期,在英美法等西方大国还没有加入到反法西斯阵营的时候,中国没有被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所征服,这是一个不屈的国家,生活着不屈的人民。

“埋头苦干的中国人,将尽我们的力量所至,抵抗到底。我们将奋斗到最后的胜利,或最后的惨败。纵使大好河山,悠久历史,都被鲜血染红,或毁灭在熊熊的火眼之中,亦在所不惜。”正是在凭藉着这种精神,中国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我们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还要放眼于对祖国和民族灿烂悠久历史文化的追怀,培养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历史上一切阻碍我们进步的东西要具备批判的精神,培养爱憎分明的正义感。

记得四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学生也是学习一组讲爱国、讲革命英雄的课文。有一节课上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学的语文和英语哪个更喜欢?当然学生不会说不喜欢语文的,但也无意间流露出了对英语的景仰:妈妈说学好了英语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还能出国……“好啊,最好把老师也带去观光一下,那时,我恐怕走不动了,你们得开车来接我呀。”我调侃道。嘻嘻……大家心情很放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你们知道吗?”我开始进入正题。

“知道,《诗经》里的诗啊。”有的学生开始翻弄起国学诵读资料来。

“当我们的祖先写出这样优美诗句的时候,你们知道今天讲英语的大鼻子、蓝眼睛、金头发的英国人、美国人的祖先在干些什么吗?”“不知道。”学生们伸直了脖子,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那时,他们的祖先还披着树叶和兽皮住在山洞里啃着血淋淋的兽骨呢,并在岩壁上划着道道记录着一天的事情。”“啊?好可怕!”

“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啊,到了距今一千二、三百年的唐朝发展到了顶峰,世界各国的人梦想的就是能来中国。你们谁还知道当时中国文化最高的成就是什么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好一阵思索。“至今它仍象甘泉一样流淌在我们身边啊。”我进一步做提示:“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读啊!”

“诗?”我忘记了是从谁嘴里吐出了这个对孩子来说是石破天惊的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顺势轻轻地吟诵起这句在中国老少皆知的唐诗来。

“是唐诗!”几乎异口同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也提前背出来了,一句接一句,一首接一首,以至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宋诗也有幸加入了唐诗的行列,还不尽兴,又把最近要求背的欧阳修的《秋声赋》读了一遍。

“我们中国后来落后了下去,距今16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丢失了很多的国土,你们知道有多大吗?”“比今天中国版图上的鸡头鸡脖子还要大得多啊。”

“老师,哪些土地现在在哪里?”几个学生认真地叫了起来,一副丢了东西想要找回来的急迫样子。

“如同今天的伊拉克一样,外国鬼子想炸哪儿就炸哪儿。还把中国的一些地方圈占起来,在门口写上‘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你们说是不是欺负侮辱到了咱中国人的头上啊?”给学生一些忧患意识也是语文课的一项任务。

“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立志救国救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打败了包括日本鬼子在内的一切凶恶敌人,付出了无数的鲜血和生命才赢得了民族初步的独立和自由。但是在今天,我们民族所面对的内忧外患依然很多,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龄的增大,知识的丰富,思考的深入,你们也一定能为我们的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引自《什么是语文》2003、9、21)

五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我还向学生谈到了竞争的问题。我告诉学生们,自然的法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家都喜欢看动物世界的节目,非洲大草原上动物们不都是在悠闲地散步,画面之外更多的是在残酷地争夺,这样才能保证种群的繁衍和优化。人类是高等的动物,自然也不能例外,历史上有很多民族消亡了,就是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竞争中被打败了。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不是也发出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吗?近代的中国落后挨打,几乎被列强瓜分,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和制度落后了,失去了竞争的能力。(引自《学生“造反”以后……》2005、1、6)

早在四年级的时候,记得是去年的3月18日,我又带学生们来到了英雄山,杨柳吐绿,青山着翠。我们转过烈士长眠的层岗,来到了“济南战役纪念馆”,以前几次想进去看看,都被门票挡在了外面(成人30元,学生15元),几次交涉(可否5元,让学生负担得起?)都不成。这次,学上们又喧嚷嚷地要进去,可还是被拒之门外。这时,胡亚男同学,一个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小女生冲着门口的工作人员讲:“阿姨,这是让人受教育的地方,你们为何见利忘义?那些牺牲了的烈士在九泉之下会感到心寒,也是不会答应的!”义正辞严,不容辩驳!几名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听了顿时局促尴尬起来,全没了以前冷冰冰的神情,有位像是一个小头头的中年妇女和气地对我说:“您是他们的老师吗?我请示一下领导,放宽一下条件,你们能来吗?”还是收费啊!只是少了。我赶紧说:“我也得和学生的家长商量,毕竟是拿钱的事呀。”看我们要走,那位中年妇女还给我们留下了联系电话(0531—2062384)。后来不久,有关方面就做出了每周二、四学生免费参观的决定。此事的促成,我宁可不相信是我们孩子们的呼吁。

从日常一点一滴的教育行为中,我得出的一个真切结论,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正气源自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山川大地无限壮美的热爱,是对善良和勇敢的向往,是对一切丑恶和虚伪的憎恨。而这些思想情感的苏醒和升华,需要老师平时向学生进行了饱含真情的、实事求是的教育宣传。祖国和人民在他们心中是具体的、生动的、神圣的,就像对待自己身边的母亲,是不许别人来侮辱欺凌的,学生心中筑有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2005、4、10

完稿于窗外春天真切到来的上午。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一篇 : 黔之驴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