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11河北中考语文试卷分析详解
 更新时间:2024-04-26 08:07:44

2011年河北省中考已经顺利结束。今年的河北中考语文试卷,严格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1年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的要求,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发展要求和语文学习规律,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理解和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稳中有变,变中求进”的命题原则,总体难度比去年适当提高。

2011河北中考语文试卷分析详解

一、稳中求变,变中求进

今年的语文试卷在保持试卷稳定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

1.试题的总数从24减少到23,这就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思维空间。第一部分的分值由去年的23分提高到24分,进一步强化了“语言积累与运用”在试卷中的重要地位。注音、标点、句子排序、字词、古诗文默写等题型都包罗其中。

2.增加了对词语的考查。第3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3对近义词的辨析,对词语的正确使用。题目的考查面广、综合性较强。

3.文言文阅读命题的材料是《桃花源记》,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由前几年的与课内篇目有一定关联的文段,转变为与课内篇目毫无关联的文段(《岳飞学艺》),这是文言文考查方法的一项重大变革,是本套试题的亮点之一。

4.作文试题回归传统,是命题作文(文题:陪伴)。既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又有一定的限制,便于学生充分发挥真实的写作水平。

5.古诗词阅读题再次亮相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考试范围由去年的10首增加到20首,预计明年的考试范围会扩大到要求背诵默写的34首古诗词。考查方式新颖、灵活:第7题“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问题,不作答)”,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本套试卷的亮点之一。

  二、减少头绪,加强整合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河北省2011年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有识字与写字、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几个部分,如何使这些考试内容在试卷中合理地呈现出来,减少头绪,加强整合,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三、全面考查,突出能力

今年的语文试题,覆盖面比较广,从考查的内容来说,它涉及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考查内容的全面性;从考查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来说,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全面考查了识记、理解、分析、概括、表达运用和鉴赏评价等几种语文能力,真正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思想。

语文基础知识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份试题中设置了一些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试题,如第一部分中的名句默写题、加点字注音、改正错别字题,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第9题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

第10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第11题翻译句子等。

今年的语文试题特别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学科说明”中的各项要求。如第12题“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要对文章整体进行把握,筛选出主要信息,才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内容。第16题“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这道题需要学生依据阅读中获取的信息,把握论证思路,这也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方法。第22题“结合选文内容,为温丝莱特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这道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是试卷中的亮点之一。第21题“第⑧段插叙了什么内容?作用是什么?”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第20题是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则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四、重视选拔,重视导向

中考是高中阶段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今年的语文试题一方面注重落实学科考试说明的要求,合理控制试题难度,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发挥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为高一级学校招生服务;另一方面,又本着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项目标,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全面、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基本原则,特别注重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以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

古诗词的考查将会作为一个考点出现在今后的中考试卷中。学生不仅要背诵优秀的古诗词,还要理解其内容并对其进行赏析,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引领了一个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不能一背了之,古诗文阅读要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综合性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近两年我省中考试题均有考查综合性学习的题目,意在引领教学,切实搞好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只重视文言词语的教学,忽视了文意的理解,忽视了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今年的文言文阅读试题坚持去年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改革方向,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为主,所选的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篇目毫无关联,这就把文言文的教学引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那就是在记忆的同时增加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把握、感悟和赏析,重视知识的迁移,用学习现代文的方式方法学习文言文,这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这必将对我省初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改革产生长远的影响。

五、贴近生活,以人为本

贴近生活、以人为本是今年语文试题的一大特点。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图表材料和问题设置,阅读部分的命题素材的选取和问题设置以及作文试题的命制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作为社会的细胞的家庭的和谐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爱他人不论是从继承我国传统文化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阅读试题的选材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岳飞学艺》中岳飞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迪;《尝试错误》一文赋予“错误”以新的内涵,让学生的品质情操得以升华;《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赞颂珍妮芙太太的可贵品质。这些阅读材料注重对考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读这些文章的过程就是学生经受思想洗礼的过程,必将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提高思想品德修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今年的作文试题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考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体会陪伴自己的情感或事物,会触动学生内心的涟漪,使他们发现真、善、美。 “陪伴”这个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获得以后人生道路的有益启示,相信这个话题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河北省今年的中考语文试卷思路清晰,结构简约,导向明确,难易适当,贴近生活,关注人生,是一份比较理想的语文试卷。

201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秉承“稳中求变,变中求进”的原则,在继承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谋求创新。试卷严格依据《2011年河北省中考文化课考试说明》的各项规定,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要求。试卷覆盖面较广,突出能力立意,充分彰显语文学科特点,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试卷的整体难度较去年略有提高,既具有良好的选拔功能,又注意发挥对教学的导向作用。2011年的语文试卷是一份比较理想的试卷。

一、强化基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的考查

2011年的语文试卷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的考查。从分值来看,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的分值是历年来最高的,从2000年的12分提高到24分,整整提高了一倍。试卷考查了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古诗文名篇中句子的默写,所要求默写的句子,有的是名句,有的不是名句,意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全篇的背诵积累。字音、字形的考查是必考内容,这是语文的根基所在。2011年对字音、字形的考查采取了综合性考查的方式,结合具体语境来设置题目,不是简单地辨识正误,而是着重考查运用的能力。标点符号运用的考查继续得到重视,2011年的标点符号试题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但难度有所增加。此外,对同音词、同义词辨析的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的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考查等都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及其运用的考查内容。初中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基础打好了,就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课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

展”。2011年的语文试卷,注重了课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不少题目的材料直接来自课本,也有的是课本内容的迁移和延伸。如名句名篇默写填空全部来自课本;第2题的命题素材来自课本上的一篇课文(人教版题为《再塑生命》,河大版题为《再塑生命的人》,语文版题为《我的老师》);古代诗词阅读材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自课本;课内文言文阅读材料是《桃花源记》。这样,直接涉及课本的试题共有9道,分值为24分,占总分值(作文分除外)的34%,可见直接出自课本的题目所占的比率是相当高的。

此外,有不少题目考查课本内容的迁移能力。如第9题(2)小题,要求解释“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一句中“未冠”的含义。这道题表面上是对课外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考查,实际上是考查对已学词语的迁移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一课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的句子,句中的“加冠”即行加冠礼,表示男子已经成年,这是古代文化常识,课本上有详细的注释。那么,“未冠”就是没有行加冠礼,意思是“没有成年”。如果不懂得对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只会一味死记硬背,这道题就无法作答。第11题(2)小题要求把“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翻译成现代汉语,解答这道题需要理解句中的“由是”、“益”、“尽”等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些词语也都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如第20题(1)小题,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在早春的花草又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一句里“卖弄”的表达效果。这其实是对《春》这篇课文中“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的“卖弄”进行迁移考查。如第21题“第⑧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此题考查对记叙文中插叙的作用的理解,可运用从课本《爸爸的花儿落了》《阿长与《山海经》》中所学插叙的知识作答。如第19题“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可运用从课本《故乡》《散步》中所学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来回答。上述这些题目都体现了课内外相结合的特点,题目虽然在课外,答案却在课内。

三、加大了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思维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2011年的语文试卷减少了不用思考就能作答的低层次试题的数量,增加了思维含量较高的试题的数量。如第4题要求给7个句子排列合理的顺序,这段文字属于事理说明文,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因此思维含量很高。如第12题“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缜密性,学生需要联系所提供的两段文字,从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和社会安定四个方面来作答。如第15题“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意在考查议论文结构严谨的文体特征。解答这道题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着眼于文章的整体,不能只关注局部内容。又如第16题“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需要分析该段运用了哪些论据,分别属于哪种论据;该段有无分论点,这些论据要论证什么论点;需要联系中心论点;需要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论据之间的关系。这样,方可理清该段论证层次。该题考查论证过程,恰恰是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过程。

鉴赏能力是最高层级的语文能力,解答这样的试题,同样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2011年的语文试卷加强了对语言赏析能力的考查。如第8题“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转”和“低”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中秋之夜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这道题考查对古诗词语言的鉴赏,意在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停留在默写填空的水平上。这种题型一方面落实了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另一方面也与高考相接轨。第20题要求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哭成了一个泪人”的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温丝莱特听到珍妮芙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这道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答这道题需要从语言特点和文章的内容两个方面来考虑。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品析、品味。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世界,精巧的写作艺术,无一不被语言所承载。这就需要考生对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咀嚼、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

综合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重要。2011年的试卷在这方面得到了加强。如第6题:“阅读‘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图表,回答以下问题:(1)从左面的图表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2)你最喜欢从哪个途径获取科技信息?请说出理由。”这道题旨在考查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将图表内容转换为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这在我省语文试卷中尚属首次。又如第22题“结合选文内容,为温丝莱特写一

个简短的获奖感言。”这道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考生需要转换角色,深入文本,揣摩选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并结合奥斯卡颁奖现场情境,才能够表达出人物获奖时的真实感受。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在一定场景即席发言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是在回答问题上,而且体现在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质疑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是不可或缺的阅读能力。然而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大多是教学生答问题,而不让学生提问题,抹杀了学生的灵性,遏制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2011年的语文试卷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如第7题,要求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的内容质疑。对这两个句子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是在月宫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只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即可,不必作答。这道题就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上述要求的具体体现。

   四、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突出了试卷的教育功能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语文考试不仅要考查知识和能力,人文思想的教育也要贯穿其中,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2011年的语文试卷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突出了试卷的教育功能。如第2题所选的材料出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美文,阅读这段清新、流畅的文字,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第4题所选的阅读材料是一段介绍汉字造字方法的说明性文字,阅读这段文字考生自然而然地就会领略到汉字造字方法的科学神奇,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古代诗词阅读材料是北宋着名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不仅道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而且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因而为人们千古传诵。以上这些都是试卷注重人文精神熏陶的具体体现。考试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过程,这是命题者的刻意追求。

   五、作文考查返璞归真

2011年的作文试题是传统的命题作文,题目为《陪伴》。这道作文试题有以下特点:其一,便于考生表达。每位考生有话可说。“陪伴”的话题、内容,可取材于家庭、学校及社会。可以是陪伴别人,也可以是被别人陪伴;这种陪伴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可以写人,还可以写物。就体裁与形式来说,可记叙故事,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对“陪伴”发表看法,写成议论文。其二,体现了作文考查的内容生活化和具体化。该文题贴近考生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考生有真实生活体验与感受,便于捕捉生活中的具体细节,有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可避免考生胡编乱造,无病呻吟。其三,导向良好。目前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成长中缺乏对家长的孝道、感恩、回报,缺乏与他人的相处相知。此文题旨在引领学生在以上方面得以弥补与加强,也意在引领我省的作文教学在此方面得以改观。此外,家长在孩子成长中不肯放手,一味相伴,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性而依赖性强的社会弊端,此文题会引领一些考生对此进行反思感悟。其四,简约、明快。2011年仍运用最基本的命题形式———命题作文,并且没有任何提示,简洁、干净,给了考生充分的独立的思考空间。2011年的作文命题角度小巧独特,选材与落笔具体可行,寓意丰厚深刻。可以说平实但不肤浅,简约但不简单,为学生充分展示写作水平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