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清贫》教案指导
 更新时间:2024-04-26 19:04:55

内容预览: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清贫》教案指导

七 清贫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在狱中他坚持斗争,写下了著名的《清贫》一文。这篇总共一千余字的简洁文章,以其诚挚的革命情怀与高尚的志士节操,成为影响深远的文本之一;也与《可爱的中国》《死!--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等方志敏的其他文字一起,共同汇成了流芳久远的方志敏精神。方志敏在狱中所写的《清贫》一文,述说了自己被俘时的经过。两个国民党兵无意中在柴窝中发现了他,并猜到了他正是那位共产党的省主席。他们从方志敏身上只搜到工作所用的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此外分文没有。一个自称是“老出门的”国民党兵马上在他的裤脚、衣缝仔细地捏了起来,认为肯定有金戒指之类;另一个兵则挥动手榴弹叫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结果,这两个家伙直到搜累也无收获,只好商定将怀表和钢笔卖得的钱均分。方志敏从事革命斗争十余年来,经手的钱财数以百万计,却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通过学习方志敏的《清贫》,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在艰苦的环境里经受着种种考验,却始终矢志不移,固守清贫,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教育学生更要牢记清贫的本色,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所在。

然而教学本文又要有别于政治课教学,应以品读语言文字为主,尤其要加强学生绘声绘色朗读文章的能力进而深入地揣度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整体感知清晰的文章结构,学习作者立场坚定,骨力非凡的文章语言风貌。

二、问题探究

1.“清贫”一语的来历。

汉语中的“清贫”,是“清寒贫苦”的意思。语出唐代姚崇《冰壶诫》:“与其浊富,宁死清贫。”这里,清贫即是贫困而有节操的意思。

2.方志敏的“清贫观”。

方志敏的“清贫观”,既有物质上的贫困贫穷之意,更有精神上的清高淡泊之意。方志敏谈清贫,丝毫没有赞成贫困、固守贫穷的内涵。社会学意义上,贫穷,是指没有钱,缺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从物质方面说的,一般不带有人文精神的含义。

3.《清贫》的语言特色及其影响。

方志敏这篇散文情真意切、朴实无华,是生命的绝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正气歌,广为世人传诵,雅俗共赏,被誉为20世纪中国散文的优秀杰作之一,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对千百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弘扬清贫的优良传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思考与讨论

一、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一文,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祖国和人民始终把他作为中华民族的“清贫”之子、骄傲之子。“清贫”就是清苦、贫寒的意思,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方志敏的“清贫”还有价值吗?为什么?

设置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贫”之可贵,真正领会烈士精神,最终明确:我们现今所说的“清贫”并非方志敏时代的清贫;更非提倡摒拒基本物质需要的苦行主义,但其间所蕴含的不以物欲为尚的清贫精神,则是永远无法丢弃的时代给养与食粮。引导学生结合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实际,发展性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二、本文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你在课文中找出来。体会对比手法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设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使用,进而能够实现以读带写,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民党士兵认为方志敏是个大官理应有许多钱财可以抢掠,他们的这种心理与贪婪的个性和方志敏同志形成鲜明对比。借助两个国民党士兵的行动及语言侧面烘托方志敏的廉洁;二是将方志敏的“清贫”与国民党大官对比,以突出表现主题。

教学建议

一、本文文面内容浅显,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没有障碍。但真正领会烈士精神,并结合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实际,发展性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本文的教学设计,先是要对当时的写作背景作好铺垫,让学生能够切身理解当时的处境,为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二、在课文的学习讨论中要设计几个小问题,既了解了文章的情节,更把思考的方向直指主题,围绕着“清贫”而谈。[来源:学。科。网]

三、引导学生体会“清贫”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也应该是循序渐进。首先可以与学生回忆历史上的“安贫乐道”;然后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贫”的认识,与学生共议其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贫”之可贵;最终明确:我们所说的“清贫”并非方志敏时代的清贫,更非提倡摒弃基本物质需要的苦行主义,但其间所蕴含的不以物欲为尚的清贫精神,则是永远无法丢弃的时代给养与食粮。由于学生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小预习提示:如,找一找方志敏的生平资料,了解烈士事迹;在你的周围展开一次对“贫”的调查,了解你身边的人是怎样看待“贫”的,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有了这样的课前准备,我想这一堂课更能驾驭自如,学生也能够更轻松地对其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方志敏,江西省弋阳县人,1900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8岁上私塾,1919年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1年因领导学生闹学潮,被迫离校。后在上海结识了张太雷、恽代英、向警予、瞿秋白等,受到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1927年,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1928年起,历任中共弋阳县委书记、中共江西省执行委员、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政委、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闽浙赣省委书记、苏维埃政府主席等。创建了包括闽浙赣皖四省的几十个县、人口100万、红军3万多的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间,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失利。在返回赣东北根据地作短暂休整的途中,遭到7倍于抗日先遣队的国民党军包围,七次突围都未获成功。1月29日上午,由于叛徒出卖,方志敏不幸被俘入狱。在狱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迫使敌人的审讯、诱降均告失败。他秘密给狱中同志传递条子,要他们“要准备坐牢,在监狱里要学习列宁同志的榜样,为党工作,坚持斗争,就是死也是光荣的。”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市下沙窝慷慨就义,时年36岁。

方志敏在十几年的革命生涯中,表现出了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也表现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对此,党和政府给予了他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31年11月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专门致信方志敏,授予他红旗勋章一枚。1934年1月22日,中华苏维埃第三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评价方志敏等领导制定的闽浙赣苏区的财政经济政策。还在大会报告结论中赞扬说“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方志敏入狱后,上海地下党组织曾密派人员潜来南昌营救,未果。

方志敏生前写下了许多光辉的篇章。1983年3月,中共江西省委决定,由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辑《方志敏文集》。文集共收入方志敏44篇著作。其中,他仅在狱中所著文稿就达16篇之多。他在狱中撰写的一篇自传性质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手稿,在传送中被散失达5年之久,后于1940年由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用重金买回。当时,叶剑英同志读了手稿,曾作《读方志敏同志狱中手书有感》七言绝句一首:“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绩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此外,他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死!--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等,都是在狱中所作。1984年6月15日,邓小平同志为《方志敏文集》题写了书名。

二、写作背景

方志敏同志被俘入狱后,在生与死的抉择关头,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他坚定地表示:“我能丢弃一切,惟革命事业,却耿耿在怀,不能丢却。”“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这情真意切、正气浩然的朴素语言,表明了他誓以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诺言的决心,充分显示出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格。方志敏同志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努力到死,奋斗到死!”在狱中,他同敌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当国民党反动派通过官僚政客、军阀党棍以及方志敏同志的同学、同乡和亲朋故旧充当说客,以高官厚禄为诱饵,以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来“规劝”,甚至抬出蒋介石委以要职,妄图使方志敏同志“归降”时,方志敏同志郑重宣告:“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我们共产党员都是深刻信仰共产主义的”。这充分体现了方志敏同志乐于清贫、视死如归的伟大革命气节,体现了中华民族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在狱中,方志敏同志不仅同敌人的威胁引诱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且以顽强的革命毅力,以笔作枪。他在半年的时间内,抱病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清贫》《狱中记实》等16篇文稿,共20余万字。这部分文稿,曾影响了许许多多志士仁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惜牺牲一切,前仆后继,英勇奋战,也为我们党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革命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三、方志敏的信稿飞出牢笼的经过

杭州姑娘程全昭与邻居青年(绸缎店伙计)高家骏相恋,由于门第不合,程父不允这门婚事,高家骏一气之下,外出谋生。1935年夏,程全昭忽然收到高家骏让她火速前往南昌晤面的信,程全昭至南昌,高家骏告诉她:“我认识了一位好人--共产党的大官方志敏。现被关在狱中,正好由我看守。”高家骏要求程全昭将方志敏的一些密件送到上海。第三天晚上,高家骏拿来一个纸包(内含《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十几篇方志敏狱中著述)和三封信郑重地交给程全昭,并说:“方志敏替你起了个化名叫李贞,他自己化名为李祥松,这样,你们便是一家人了。”次日清晨,程全昭装扮成时髦小姐,拎着装有信稿的小皮箱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在上海,她将两封信送到了宋庆龄、李公朴手中,将另一封信与纸包转到了鲁迅先生手里,同时还告知了显影阅信的方法。程全昭赴上海送信稿之事不知怎地被敌人知道了,宋庆龄派人通知她迅即离开了上海。解放后,缪敏得知了程全昭冒着生命危险传递信稿之事,特地赶到杭州,看望了程全昭。嗣后,缪敏自己又更名为李祥贞。如此更名,使我想到方志敏自己在狱中化名李祥松,为程全昭化名李贞,这样“便是一家人了”。为永远纪念方志敏,也永远不忘西子湖畔那一对在险恶环境中为革命传递火种的情侣,缪敏才更名为李祥贞的。也可以说,李祥松和李贞的结合体李祥贞这个名字,正是缪敏对方志敏及他的狱中书稿最好的纪念!

四、方志敏和《清贫》(徐焰)

方志敏,原名远镇,1900年生于江西省弋阳县一个世代务农之家。他8岁入私塾,17岁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进入县立高等小学,在校内时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919年,方志敏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西甲种工业学校机械专业,后因积极组织学生运动被开除,1921年又考入了九江南伟烈学校。在此期间,他读到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并积极宣传,被同学加上一个“社会主义”的绰号。翌年,他因病吐血,又不满教会的控制,愤然退学去了上海,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方志敏加入共产党,并在南昌市郊创办农民协会。翌年,他又到广东向毛泽东、彭湃学习农运经验。1926年秋,北伐军进入江西时,他发动当地农民奋起支援。1927年夏,国民党反共后,方志敏潜回家乡弋阳县,以“两条半枪”起家,发动数万农民于1928年初举行暴动,又于1929年建立红军并逐步扩大。这种在本乡本土就地发动农民创建根据地和红军的方式,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

1930年春夏,蒋阎冯军阀发生大混战。方志敏利用这一时机率红军独立团乘虚占领景德镇市,迅速把原先只有千余人的队伍扩大到上万人,建立了人口近百万的赣东北苏区。此后,他担任过红十军政委,又任闽浙赣省委书记、省苏维埃主席。这块面积不大的苏区,在敌人数万重兵的四年“围剿”中始终屹立,成为保卫中央苏区的战略右翼。

在家乡赣东北经过七年苦斗后,1934年末,方志敏接到中央军区命令,要他和刘畴西等率红十军团北上进入皖南,以掩护中央红军向西长征。面对这一危急形势,一些人悲观消沉,方志敏却鼓励大家振奋精神,并告别已怀孕的妻子缪敏和五个年幼的孩子毅然上路。红十军团一万余人孤军进入皖南后,连遭围追堵截,有耗无补,损失极大。1935年初,部队折返皖赣边界,遇敌拦截被冲为两段。当时,方志敏带领前卫800余人已冲出包围圈,见大部队未跟上便要返回。师长粟裕和其他同志要方志敏先去赣东北苏区,他们回去接应。方志敏却下命令让他们先行,自己率十余人趁黑夜潜入包围圈,在生死关头以高度的责任心自愿走上最危险之路。

方志敏找到大部队后马上组织突围。带伤的军团长刘畴西指挥出现犹豫,遇阻击未坚决冲锋而是折回再找路,敌军乘势收紧了包围。天黑后,饥疲不堪的方志敏在山坡上燃起两堆大火,向四周大喊:“我是方志敏,快出来向我靠拢!”这样,他又集合起不少分散躲藏的干部战士,并将他们临时编成一个团。天亮后,众多敌军压来,部队再度被打散。方志敏两日水米未进,藏进一个柴窝,不幸被敌搜出。他被押到南昌后,蒋介石曾亲自出面劝降,方志敏则表示:“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1935年8月6日夜,他被秘密处决。解放后,根据看守所代所长曾被他感动而将其十斤重镣换成三斤半轻镣的线索,在昔日刑场找到了烈士的遗骨。

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一文,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而且较之宋代文天祥,有着更宏大的气概。他不像文天祥那样忠于一姓王朝,而是忠于最广大的人民。方志敏成长在那“长夜难明赤县天”的苦难岁月里,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与劳苦大众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惨状形成强烈对比。

早在赣东北时,方志敏便写下座右铭:“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战争年代,共产党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重要原因正在于有千千万万方志敏这样的干部。当时老百姓私下都把国民党称为“刮民党”,这一称呼也决定其必然被推翻的命运。

方志敏从小多病,4岁才学会走路,21岁以后便经常吐血。他的意志却与体质相反,从入学起便一直是学生运动的先锋。1923年,他在长江船上看到外国老板及其走狗欺压侮辱穷苦中国人,便于乘客中带头喊“打”,后来他所写的《可爱的中国》便记述了这段经历。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返回家乡。农会只剩下几十个干部,火器则只有从逃兵那里买来的三支枪,其中有一支还缺了半截套筒。方志敏就利用这点家底,于1928年初组织起了弋(阳)横(峰)暴动。几万农民揭竿而起,从民团和警察那里夺来几十条枪。

在赣东北斗争中,方志敏以爱憎分明著称。他对穷苦百姓送粮送衣,对欺压百姓的土豪劣绅及其走狗却毫不留情。方志敏的亲叔叔投靠反动民团血腥镇压农民,被群众抓住后送方志敏处理。方志敏的祖母、父亲都跑来求情,甚至闹得要死要活。一向尊重长辈的他仍然下令把五叔处死。这种为革命大义灭亲的真实故事,在赣东北广为传扬。

方志敏在狱中所写的《清贫》一文,述说了自己被俘时的经过。两个国民党兵无意中在柴窝中发现了他,并猜到了他正是那位共产党的省主席。他们从方志敏身上只搜到工作所用的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此外分文没有。一个自称是“老出门的”国民党兵马上在他的裤脚、衣缝仔细地捏了起来,认为肯定有金戒指之类;另一个兵则挥动手榴弹叫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结果,这两个家伙直到搜累也无收获,只好商定将怀表和钢笔卖得的钱均分。

方志敏从事革命斗争十余年来,经手的钱财数以百万计,却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妻子从红军在白区缴获来的物品中要了一块绒布做演出服,马上被方志敏批评了一顿并要求立即送回。他被囚期间,朋友出于仰慕送来钱物,他马上转送狱中病饿的难友。国民党送来让他交代的纸笔,被用来写出许多宝贵的文稿,并秘密托人通过鲁迅等关系转送给了党组织。狱方最后问几百张纸的去向时,回答是已放进马桶冲走。

(选自《北京青年报》)

五、党的领袖谈《清贫》

毛泽东读《清贫》时感叹:“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邓小平读《清贫》后强调:“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那怎么教育青年,怎么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江泽民读《清贫》时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必须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样全党才能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持,才能充满活力。”

胡锦涛读过《清贫》后批示:“我们纪念和学习方志敏同志,就要像他那样,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

(选自《人民日报》)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