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高考制胜技法二
更新时间:2024-04-26 11:14:28

第一关掌握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高考制胜技法二

为了便于同学们掌握最新的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现将2000年、2001年与2002年的等级评分标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2000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好(50~41)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美观

符合文体要求

较好(40~31)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端正

符合文体要求

中(30~21)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体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差(20~0)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

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10分

深刻透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生动形象

①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②细节生动,形象丰满

③意境深远

有文采

①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

②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③文句有意蕴

有创新

①构思精巧,材料新鲜,见解新颖

②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③有个性特征

[说明]

①发展等级评分,分解为12个评分点,只要有符合要求的就可得分;其中一点突出或多点达到要求者均可评至发展等级满分。

②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③缺题目扣2分。

④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2001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一等(50~41)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美观

符合文体要求

二等(40~31)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端正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三等(30~21)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体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四等(20~0)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感情不真实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10分

深刻透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生动形象

④善于描写

⑤记叙生动,形象丰满

⑥有意境有创新

⑦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⑨有个性特征

有文采

⑩词语丰富,句式灵活

⑾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⑿文句有意蕴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二、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三、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2002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一等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二等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三等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体潦草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四等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结构混乱

语病多

字迹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10分

深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

④材料丰富

⑤形象丰满

⑥意境深远

有文采

⑦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⑨文句有意蕴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有创新

⑩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⑾有个性特征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二、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三、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以上所列的三年的国标有所不同。具体来看:

(一)2001年等级评分标准与2000年等级评分标准的不同。

2001年等级评分标准对2000年等级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调整部分有:调换了"有创新"和"有文采"的先后顺序,调换了"有创新"第一点中"构思精巧"与"见解新颖"的位置;修改部分有增删两种:在基础等级里,增加了"感情真挚"的要求,在发展等级里,增加了"善于描写"的要求;在发展等级里删去了"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用词生动"的要求。等级评分标准的修改,突出了写作的创新特色,有利于同学们写出新鲜活泼、真实生动、有独到见解、有个性特色的好文章。

(二)2002年等级评分标准与2001年等级评分标准的不同。

2002年等级评分标准又对2001年等级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在基础等级里:二、三等作文中的"字体端正"、"字体清楚"分别改为"字迹清晰"、"字体潦草",第四等中的"感情不真实"改为"感情虚假"。变化较大的是发展等级部分:第一条,将2001年的"深刻透彻"改为"深刻",并将其内涵中的"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改为"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第二条,将去年的"生动形象"改为"丰富",并将其内涵中的"善于描写,记叙生动"改为"材料丰富";第三条?有文采"内涵中的"词语丰富"改为"词语生动";又再一次调换了"有创新"和"有文采"的先后顺序。这种改动,对考点的表述更完善合理,使高考作文的要求更符合同学们的写作实际。

第二关基础等级快速达标

顾名思义,基础等级是基础,它是对同学们作文的最基本的一般性的要求,发展等级是在基础等级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级的要求。基础等级如果达不了标,那么,发展等级要想达标就是空中楼阁。为此,同学们要过的第二关就是基础等级达标关。

审题达标技法

概念阐释

通常,人们将审题立意作为一个问题来谈,其实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审题主要是指对材料的认读与理解,同时还包括对考题要求的把握,也就是弄懂试卷上"给了什么,要求什么";立意主要是指对材料、文题审读之后,确立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文章的中心。它们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其侧重点和研究范

围不太相同。

切合题意,这是基础等级评分标准对审题的要求。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提供一则寓言材料引出"诚信"的话题,审题并无难度,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却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有的写"忠诚"、"信任",这被视为勉强切合题意,最高不超过42分;有的写"诚恳"、"自信"、"信仰",这被视为不切合题意;还有的所写内容与"诚信"无关,被视为跑题判;后两种情况均被判为不及格,最高不超过35分。这三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这些同学对"诚信"内涵把握不准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重视审题。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同学们千万不要把现在高考降低作文审题难度与不审题画等号,相反我们更要加强审题意识。审题失误,是作文的最大失误,因为它会使我们的作文"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那么,如何使审题达标呢?

技法例谈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历史故事:宋朝时绘画风盛行,宫廷里多是通过考试绘画来选拔优秀画家。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时,曾?深山藏古寺"的诗为题让考生作画。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考生们绞尽脑汁,有的着意表现"深山",有的着意表现"古寺"。着意画深山的,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着意画古寺的,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等。然而宋子房认为这些画都很平庸,不足取。因为较关键的"藏"字并没有从画面上表现出来。"藏"又如何表现呢?最后有一幅画中选,考生是这样画的: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这样绘画,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幅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考生真正抓住了"题眼"(集中地传达出旨趣的关键性词句)--"藏"字,审题审得好。

同学们要从题型类别、文体特点、显隐要求三个方面来掌握审题的一些要求和技法。

(一)审准题型

从历届高考情况来看,作文的题型大致有三类: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包括话题作文)和综合作文。

1命题作文

它的特点是命题者只出一个标题作为我们作文的依据。它有时只一个词,如"习惯";有时是一个短语,如"我的财富"(1996年上海题);有时是一句话,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除标题外,一般还附有一定的提示、要求。

2材料作文

常见的材料作文有如下类型:

材料文字材料寓言、典故、名言、短语

现实生活精粹等

图画材料:一幅或多幅,多为漫画(讽刺)

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材料,按提示中对于文体、篇幅等的要求自拟题目作文,所拟的文章标题、所写文章的内容,都必须同所给材料、提示有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以2000年高考作文为标志,产生了一种更注重考查同学们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功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话题"也是材料,是谈话的中心。题目是为了引出话题,只是写作的起点,作文只要与题目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即切题。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最大的不同在思维方式上:前者呈辐射式,后者呈扇形。和一般的材料作文比较,话题作文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审题更加宽松,内容更加宽泛。如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明确提示学生"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这就提醒我们,只要围绕话题构思,想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这为写作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二是淡化文体观念(但不是不要文体界限,今年高考题目"注意"项从去年的"文体不限"改为"自选文体"说得更为明确)。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可以根据写作内容选定适当的表达方式,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文体。也就是说,话题作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彻底松了绑,使同学们能够自由地展现自己最高写作水平。

3综合作文

它的特点是既提供了材料,又提供了作文的标题,要求我们根据材料,按照标题和提示来作文。如1998年高考全国题的大作文:

现今的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二)明辨文体

上面说过,现在高考淡化文体观念,但并不是没有文体界限,写成非驴非马的东西。有两种情况要注意:一是对文体没有限制,这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擅长和临场时手头掌握的材料,迅速决定文体,进入写作;二是考题要求写的不是一般的议论文,而是比较特殊的议论文,如读后感、发言稿、演讲词,或者是书信体形式的议论文等时,我们除了要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外,还应符合这些类型的特殊要求。

(三)弄清要求

我们有些同学不太注意题目要求,因此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作文文题的要求一般有两种,即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指题目上的要求,诸如写什么文体,多少字,什么题目等,这种要求比较容易把握;隐性的是指题目(如标题、材料)内容所隐含的条件和限制。作文的题目,不可能什么都明确,要靠我们透过材料去挖掘。如2000年高考题,题干的关键词句是:由于"世界是千变万化的"(此为客观原因),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此为主观原因),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此为结果)。同学们可以追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原因,可以寻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方法,可以阐发"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也可以叙写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中获得的启示,等等。总之,"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题意?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透视着文章的灵魂,审清了题目,才能透视文章的灵魂。那么,怎样挖掘题目的隐含信息、审准题目要求呢?下面根据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特点分别加以说明:

1命题作文的审题

[1]从标题语法结构入手,切入标题的深层。分析标题的语法结构,以确定文字的主题与重点。

由于命题作文标题一般有词语式、短语式和句子式,因此可从语法结构入手来捕捉命题的意图,确定自己的思维走向。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1年),主谓结构,主语"近墨者"究竟是不是"黑"?是不是能够被染黑?起决定作用的不在别的,而在主?近墨者"本人--这样分析,文章的要点就显豁了;《坚韧--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主谓结构句,什么是我追求的品格?"坚韧"。"我的追求"限制了写作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追求。

[2]分析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知道,词语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有时还有临时语义(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义)。1997、1998年高考作文侧重本义,1996年侧重写引申义,1995年侧重写比喻义。审题时,要确定好标题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体现出"思维的准确性"来。

词语间逻辑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上看,三个概念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演化成公式,即是:树木森林气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树木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变了,又产生了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促成了树木的成长。再由此联想(采用比喻义),联系社会实际,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如: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就是文明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生活在文明的社会中,既有享受社会的文明成果的权利,又必须有为社会作奉献的义务。

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有一段话很有哲理,他说,作文如同编戏,"必有主脑之人,主脑之事",其他的人和事"皆为陪宾"。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分辨清楚,哪些是"主脑之人",哪些是"主脑之事"。

2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分清材料类型,把握材料含义。

由于分类的标准、方法不同,对命题的材料有种种划分,对此,不必过于拘泥。其实,材料可以只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是话题,取其本来的意思;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取其影射的意思。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候车亭前关于玻璃瓶的一幕展开议论,就属于事例型,切不可生造个比喻义来;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玫瑰花和刺展开议论,就属于比喻类题目,也不要错把它当成事例型。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画论画。如1983年的高考题"挖井"就是此类。

[2]整体把握材料,使显性信息和隐含信息不至于有疏漏。

许多人对显性信息能注意,而对隐含信息容易疏漏。如1999年的作文题它在提供"记忆移植"的材料之后,提出了"注意",在"注意"中有"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即符合要求",这是显性要求。它的隐性要求是什么呢?题目中的"有关",其内容只有两种:一是写差异,可以写记忆移植后与移植前的差异,不能写"同";二是写正句,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假设关系复句的偏句,可写的是这个复句的正句。所写正句必须与"记忆移植"发生必然联系。这些隐性信息如果没有把握,写起来就会跑题。

[3]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即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下面一道题:

阅读下列一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高尔基《花--致M·A·彼什柯夫》:"要是你俩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是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的关键句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这个句子,便可提炼出观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再如科学家罗素的故事:

半个多世纪前,英国著名的数学家罗素曾经给他的学生们出过"1+1"这道题。题目写在黑板上,济济一堂的高材生竟面面相觑,没有一人作答。罗素见状,轻轻巧巧地在等号后面写上了2,并且说:"1+1=2,这是真理,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

材料中科学家罗素的话是值得推敲的关键。"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概括成一个正确的主张(观点)是:要勇于坚持真理。

[4]求同寻异,运用辩证分析,抓住材料的"关联点"。

这主要是指提供多则材料的文题。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地深入分析,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根据材料的性质,给同学们介绍"求同法"和"求异法"。

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相对独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

看下面两则材料: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再如1997年高考作文试题: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千米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1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

注意:①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材料1"所提供的条件,设想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景。想象要合理。

②重点写小新,用什么人称都可以。

③重点在行动描写,也可适当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④200字左右。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①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是否结合"材料1",自由决定。

②不少于600字。

此作文题第2小题的注意中"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提示了材料的对比特性,我们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做对比分析,即求异,找出二者的对立点:言行不一,律人与律己标准不一。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正确的主张:高尚的品质绝不体现在嘴上,要靠实际行动来证明。"材料1"中的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上学,且"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小新助人为乐,靠的不是如何说,而是靠的实际行动,可作为品质高尚的典型事例。

[5]由表及里,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质的因素。

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首先对材料要有深刻的理解。请看下题:

去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射击场馆,为了防止记者打手机干扰选手,场内贴有醒目的"请勿打开手机"的警示。但还时时有手机铃声响起,而且总是中国记者。

请就这则材料进行分析,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当然可以,但只停留在材料表面不会深刻,当然也难得有新意。往深层次看,这些人都是"记者",应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有文化"不等于"有公德修养",再提出要进行公德修养教育的紧迫性。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6]由此及彼,通过丰富联想,找出材料的闪光点。

《新唐书·五行志》中曾有"洛州猫鼠同处"之说。"洛州猫"与鼠同处,助鼠为虐。在猫之位,谋鼠之"政"者,为之"鼠猫"。"鼠猫"异化为鼠,亲自作恶,与"洛州猫"相比,"鼠猫"则进化了一大步。

对这则材料,要广开思路,广泛地进行联想。这则近似寓言的材料,其讽刺性极强。猫逮老鼠,此乃猫之天性,可是猫不捉鼠了?猫鼠同处",且"助鼠为虐";更有甚者"鼠猫""异化为鼠""谋鼠之'政'"--不逮也罢("渎职"),相处也好(同流合污),可恶的是有的猫竟做起了鼠之勾当,成为"鼠猫",其危害性太大了。由此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更是有话可说:在"猫"之"位",不谋其"政",专谋"鼠之政"者不也有吗?讽刺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败坏党纪党风的人和事,讴歌为政廉洁的人和事,鞭挞"猫鼠一家"、沆瀣一气的坏作风等等,都可作为议论、发感的话题。这样写,就能写出具有新意的时代感强的文章来。

话题作文出现后,这种联想显得更为重要。法国作家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近几年考生佳作连连,得到社会一致好评,关键就在打破了对同学们僵化思维的束缚,而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大胆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基础)?人人皆能创新,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针对性训练

(一)分析下边一组作文题目的特点,明辨它们的文体,并确定它们的写作范围。

①"钥匙"的联想②我心中的"灯"

③雨后④说说数字的福祸

(二)下列一组题目,在命题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选定一题写成文章。

①观察·实践·思考②学生·家长·老师③阅读·写作·应试④模仿·借鉴·创造⑤输血·造血

(三)青春·知识·未来

(四)读下面这则材料,看看怎样审题确立它的论点?

材料:有人问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松下先生说了他成功的秘诀有三个要点:一、出身贫寒;二、学历低下;三、体弱多病。

(五)《宋史》载:韩琦任陕西经略招讨使时,有一个幕官参见,韩琦对此人细看了一下后,显得很不高兴,以后一连几个月见面也不搭腔。韩琦的儿子觉得有些奇怪,便问父亲何原因。韩琦说:"我看此人额上隐然有块隆起,估量定是以磕头为能事,决不是一个端正之士,像这样的人,若有缓急怎么能依靠呢?"

请你就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奋臂开弓,弦往后拽得越野,弓弯得越厉害,弦绷紧如满月,一旦放手,箭镞则疾飞如线,远至无垠,中兽中物中敌,就穿之越深,创伤也就越重。这正是箭与力的妙用。一幅古代武士盘马劲射图,使我想到几桩常见的事,并生出一番感慨。

以此段为开头,续写一篇议论文。

(七)审读下面两则材料,用"求同法"提炼出主旨。

材料:

泾溪石险入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腾的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八)下面两段话反映出两种对立观点,请找出两种观点?关联点",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节约一根火柴的钱给我,那我就成百万富翁了。

乙: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有价值了。

(九)看右面漫画《不得法》,提炼观点。

运思举要

训练题(一)

这四个题目,从结构上看,①②为偏正式结构,③为独词句,④为动宾结构的句子。从它的含义来看,①②有比喻象征意义,③既有本义,也有比喻象征义,④是写本义。从文体角度看,①②以写散文为佳,③写散文、记叙文均可,还可写成哲理性议论文,④只宜写议论文。

审读提示:①"钥匙"可引发若干联想,如:可联想到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可联想到智慧门扉的启迪,可联想到具体的锁和抽象的锁,也可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联想到每个人各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等等。

②"灯"是一种象征意义,可以是希望,理想,也可以是人和事。可借鉴巴金的《灯》一文进行联想。

③可写记叙文,如写雨后广大农民抢收抢种、干劲十足的热气腾腾的劳动场面;写雨后壮丽的景色,歌颂祖国美好山河。可写成叙议结合的复杂记叙文,如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比作春雨,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光明和力量;写成哲理性议论文,如持续高温使人闷热难受,一场大雨后,大地更清新,人们心情更舒畅,借此揭示某种生活哲理。

④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辩证分析问题。数字求"吉利",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心态、愿望等。但数字本身无好坏,也决定不了人的命运。如胡长清说"8"与他有缘,但他的大限也在"8月28日"。

训练题(二)

这一组题的共同特点是每个题目均由几个并列短语组合而成,每个单元之间均有密切联系。

①要揭示题目三个概念的辩证关系,如:并列关系、包容关系等,以便抓住重点展开议论。

②学生、家长、老师三者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家长→学生←老师。即要想学生表现好,必须把家长、老师的教育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育有用人才。

③注意三者间的相互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功夫的多少决定着"应试"水平的高低。

④此命题是层递关系,"模仿"是为了"借鉴",更是为了"创造",在此基础上立意就容易了。

⑤"输血"是外来的,"造血"是自己的。本命题要注意的是比喻义;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整体素质来谈。

训练题(三)

这是由三个概念关系的词语组成的命题。写作时,不能只写一个概念而忽视其他两个概念,可以侧重其一兼顾其二。构思时,首先着眼于总体,阐述"青春是美好的",接着从现实出发,从小处落笔,点明:"同是青春,可能会燃烧发光,也可能会黯淡失色","未来"是它们的试金石和显示器。文章重点要放在"只有用理想和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有燃烧发光的壮丽青春"这一层意思的阐发上。"知识就是力量",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获得知识。文章的最后应转入对"青春与未来"的阐述上,青年总是要走向未来的,当代青年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未来对青年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当代青年必须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

训练题(四)

对这个材料,要作辩证分析。"三个要点"应该是有条件的,且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真理,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敢于与命运抗争是立论的基础。

训练题(五)

这里要肯定韩琦长于透过现象看人的本质。如果写成韩琦凭表面现象看人,则是对"此人额上隐然有块隆起"一句未看清楚,这一句说明:决不是不小心碰的,而是"磕头"磕的。

训练题(六)

这是一则比喻型材料,要求对盘马劲射图整体认读,取其整个图像的比喻、象征意义,去影射、类比现实中与之有相似之点的人或事。

训练题(七)

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外在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可调和、你死我活,人们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反之,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警惕软刀子杀人,当心平地跌跟斗,要有危机感等。联系实际,如警惕糖衣炮弹,防微杜渐,时时勿忘加强自身修养等。

训练题(八)

这两种人的观点看似对立,但进一步分析,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问题。所以,两者的"关联点"就是人生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是奉献还是索取。

训练题(九)

怎样读画?要看画中主体,即人或物的行为,他(它)在做什么?怎样做?神态如何?反映了怎样的观点?如果有几幅构成系列,则应把它们联系起来,它们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什么?然后看标题,标题往往是"文?,起点睛作用。

本幅画中一个人头冒热气,在卖力地砍树。砍什么树?不正之风。效果怎么样?一棵树已经砍倒四次了,但又冒出第五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再看题目:"不得法"。方法不当,为什么?因为斩树没有除根!

语言达标技法

概念阐释

语言的好坏可以看出一个人作文功底的深浅。"同样的意思,天才说出来和蠢才说出来,韵致就大不相同。"优秀的高考作文,应是语言的艺术品。"国标"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里都对语言提出了要求。其中,DOUBLE_Q

UOTATION通顺"、"流畅"是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生动形象"、"有文采"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技法例谈

语言的训练关键在平时:一是多读,读名篇名著,形成良好的语感;二是多练,多练方能熟能生巧,形成稳定的写作能力;三是多"炼","琢句炼字",通过比较分析,才能日益提高。

要把语言说得"通顺、流畅",必须使语言做到准确、简洁、朴实。

(一)准确

就是要求所用的词语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现客观事物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注意两点:

1用词要准确。汉语词汇丰富,有不少同义词,要注意词义的细微差别、感情色彩以及语境的要求。在前苏联电影《难忘的一九一九》中,写苏联红军跟英国干涉者打仗,有人来报告斯大林:"英国兵舰撤退了!"斯大林纠正说:"不,他们逃跑了!"一词之改,有力地表现了斯大林对于红军胜利的自豪感,揭露了英国干涉者的狼狈相。再如大家熟悉的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窃书不算偷",不用"偷书"而用"窃书",正是孔乙己身份和性格的体现,深刻揭示了人物形象。

2句子不要出现语法毛病和逻辑毛病,如句子成分不完整,搭配不当,前后矛盾,语意衔接不畅等等。这里要指出的是,高考不单独命题考语法和逻辑,不等于语言运用不要语法与逻辑;恰恰相反,好的语言首先要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要求。下面是选自2000年高考一位考生作文的片断(注意加点的句子):

自从第一个森林古猿爬下树林,迈向林边的绿地,便逐渐变成了人。从此以后,人类开始了不断的尝试与创新。当第一个人吃狼桃的时候,在旁的人却睁(瞠)目结舌的时候,这是多么一次伟大的创新。跨入2000年,向前看是云蒸霞蔚的浩瀚幻海,往后看是一个世纪之交,一历历峥嵘的岁月。……

短短不到200字的文章。四句话,用词不当,语言不明达五六处之多。这样的语言让人费解,不可能得到好分数。

要改掉语病,必须做到三点:一是要放松自己,像平时与朋友谈心那样,"我手写我口",自然而然;二是在说理时,不要一口吃个胖子,对一个问题慢慢讲,一层一层地写下来,不要性急;三是注意不讲偏激话,过头话,用语讲求分寸,留有余地(当然不是要你模棱两可),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简洁

这是要求同学们的作文中没有多余的词语,用最少的词语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即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约而事丰",今人所说的"言简意赅",做到"篇中不可有冗章,章中不可有冗句,句中不可有冗字"。如茅盾的《春蚕》有这样一句话:"那时,他家正在'发',他的父亲像一头牛似的,什么都懂得,什么都做得……""发"使人联想到发家、发迹、发财、发展等等,耐人寻味。再看下面这段文字:

世界这么大,睁大我们的眼睛,用单纯而善感的心灵,用宁静平和的呼吸,去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用孩子般的热情与好奇打开观察世界的多棱镜。多角度的斑斓定会让我们惊喜不已:原来,恼人的雨冲洗下的绿叶会如此纯粹鲜灵;灰灰的云间也会透过几缕分外金黄的阳光;无名无香的野花小草也自有一份平凡的生机与美丽;生命中刺痛的挫折也可以变成使人成长的营养;失败也可以是人生旅途中醒目的坐标……

这是2000年一考生作文中的一段文字,用词准确、雅洁、老到、极富意蕴。毫无疑问,这样的文章会赢得阅卷老师的欢心。

(三)朴实

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的语言具有天然的美、纯真的美。孙犁的《荷花淀》有着诗一般的意境,但作者的语言却非常的质朴、清新,很值得我们品味、学习。要注意的是不要故意雕琢、生造词语,更不要装腔作势,空话、套话连篇。

下面两篇文章是2000年江苏两位考生写的,相当于二类卷,注意体会。

创新联想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一位学者出了一道题:有四个不同的图形,哪个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结果答案五花八门。我认为这就是这次报告会的目的:鼓励创新,那五花八门的答案就是创新的结果。

学者的题目及五花八门的答案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每一个事物不止一面,有的甚至是多面的,从不同的标准和角度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意相通。

要学会多角度,不同标准地看问题,就要学会创新。创新创的就是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它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创新就是打破旧框框,旧思路,创新后它的答案就丰富多彩了,这就是创新的目的。

创新需要思索。一个事物是多方面的。前人只看到了它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需要后人的观察、思索,发现它的其他方面。这个时代,人人谈"粉"色变,却忽视了它的药用方面。它的药用方面是更值得思索的。因为它有益于人民,而不是危害人民。

创新需要勇气相伴。没有勇气相伴的创新,会被旧势力所扼杀。想起人类发明的最早的火车,它跑得比马还慢,如果没有勇气相伴,就没有现在的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想起最早的计算机,笨重的身体,如果没有勇气作一步步的改进,有现在的掌上电脑吗?再想想为了维护"日心说"而惨遭火刑的伽利略(布鲁诺)吧,他的勇气又是何等令人敬佩。

我们的勇气使我们跳出了前人的框框,并坚持下来,新的思想在一步步改进中得到人们的承认。它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例如中国的造纸术,它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创新有时是错误的,这时我们更需要有勇气承认错误,开始另一次的创新。

这个时代需要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使一个问题的答案变得丰富多彩。那个学者的答案不是惟一的,他所要引发的就是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要灭亡的。"用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去开创我们祖国的美好未来!

这篇文章从总体上看能扣住题意,但中间部分只是平面式的展开,欠深度。考虑到文章的语言比较通畅,条理也较清楚,故判为45分(基础等级45+发展等级0)。

高中生活

已经是第三年了,望着窗外,凉风阵阵,树叶摇曳,回想起这三年来的学习生活,感慨万千。如果要问我这三年学习生活如何?我会回答说,它是多"味"的:苦辣酸甜样样都有。

昏黄的灯光下,滴答滴答的闹钟正讲述着这一夜的故事:写字桌上堆积如山的作业和厚厚叠叠的书本正描绘着这一夜的战况,家人熟睡的声音和我打哈欠的声音是这一夜的主旋律。浓黑的夜和灯光后那黑黑的影子早已把我融入其中。该做的作业似乎已经做完了,该背的书也背得差不多了吗?哦,我已经吃不消了,直往下沉的眼皮提醒我该睡觉了,而温暖的被窝也一直召唤着我,我要去睡了。

年轻人毕竟是充满活力的。一觉醒来,想想昨天该做的该背的都已经完成了,满是完成任务后的欢喜与愉悦,一路好心情地进了学校。历史课上,老师要提问了,什么是"议会制呀?"哦?议会制?联邦制?早已淹没在题海里了。于是赶快在课桌下翻书,可是才在目录上找到,却已被叫了起来,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了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真希望"哥们儿"能提个醒。老师一句坐下,虽如天下大赦,但紧接着一句"别以为功课忙就可以不背书",却使我立马脸上感到火辣辣的。

星期天出门,碰到楼下邻居,刚想上前打个招呼,人家却投来好奇的眼光,哪儿来的陌生人?回家想了半天,豁然开朗。平日里早出晚归,总是见不着面,星期日虽然有时间,但却如大小姐般躲在屋里只顾看书,很少出门。想到这里,心中不免有些酸。真希望下次夜自习回家前还有个太阳顶在空中,至少让邻居们多看我几眼,但这希望看来不免要落空。心中又是一阵酸。

如果说生活是多彩的话,可能占得最多的要数甜了。忘不了上午考试时看着那一个个陷阱被自己发现,攻克一道又一道难题时心里的那个兴奋劲儿;也忘不了足球场上挥汗如雨,拼命拼抢时的欢乐,活动课上打排球时的尽兴;更忘不了学习上有疑难请教老师,而老师则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为你讲解,而后心满意足离开时的喜悦;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勉励,团结向上的真情友谊,这些都是甜蜜的。

生活永远是多彩多姿的,感受生活的多彩,体验人生的真谛,无论会经历多少辛酸,但其中过程永远是美好的,不是吗?

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扣题不够紧,但文章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故判为42分(基础等级42+发展等级0)。

针对性训练

(一)就某一场景进行猜想,写一段话。其格式是: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二)对一个场面先否定再联想,写一段话。它所用的格式是?你不是……,而是……;你不是……而是……;你不是……,而是……。"

当然这种方式,也可以作适当变化:如"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亚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的革命典型!"(何雪松《灵魂颂》)

(三)将画线的一句话改写成通俗易懂的几个短句。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四)下面是歌颂青春的几句名言,请把它们改造成一个连贯的排比句。

①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

②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

--莎士比亚

③春天是一年的青春,青春是生命的春天。

--雨果

④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马克思

⑤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好的全部奥秘不在能够做出一切,而在希望做出一切。

--屠格涅夫

(五)下面两篇作文,属二、三类卷,请通过语言的分析,比较它们的优劣。

"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的对比

最近,某报社做了一次社会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看了这个结果,人们一定会很欣慰:现在的学生对乐于助人这个品质问题非常注视。

而与之相反的是另一次调查结果,在"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这个问题上,不少青少年回答"悄悄走开"。

"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但又同是现在青少年们的答案,这不禁使人产生疑惑。

然而,当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两个问题时,就会发现问题所在。原来,那"乐于助人"是对别人的要求,而"悄悄走开"则是自己的准则。对人与对自己不同的要求,这就是两次结果相矛盾的根本原因。

由此,我们看到第一则调查结果时的欣慰之情便一下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担忧。

每个人都只能且必须生活在社会中,他无时无刻不在同社会上的其他人发生联系。人们就在这社会上,互相扶持着,互相帮助着,从出生直到死亡,也就是由于得到了别人的扶持与帮助,作为个体的人才能得以生存。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我想每一个青年人也都应懂得它。而问题在于,有些人总是希望自己永远是那被帮助的人,却从不想自己也应去帮助别人。但是,有这些想法的人为什么不想一想:如果每个人的想法都和自己一样,都在期待着毫无付出的索取,那么,有谁还?乐于助人"地来帮助自己呢?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青年人都是这样自私的,在我们的身边,还有着许许多多乐于助人的青年人。某报曾报道:一位叫小新的青少年坚持背送自己的瘫痪同学到1千米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背到现在,一背就是6年。

这位青少年正具有了当代青年人所最欣赏的品质:乐于助人。而如果他也接受了调查的话,他一定不会在第二个问题后面回答"悄悄走开"。

"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同时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应选择哪个呢?结果是肯定而坚定的:无论对人还是对己我们都要选择乐于助人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

把宣传与实践结合起来

最近有两份社会调查引起人们的思考,其中一项的问题是:"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另一项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么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从调查一可以看出,我们的青少年是非观念是很强的。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品质最值得赞赏,什么样的人最让人尊重,看来,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宣传不能不说是有很大功劳的。但为什么一些明白是非道理的青少年真的遇到可能显示崇高品质的时候却退缩了呢?在我看来,这必须从国家的宣传与青少年的实践活动是否结合了起来这个问题分析。

国家近几年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可谓是够充分的了。电视、广播、报纸这些青少年经常接触的媒介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如果这是因为宣传不够而造成了调查二的结果,显然是不成立的。认识到达了,实践活动是不是也跟上了呢?我们的青少年生活在现今这样一个竞争社会中,他们很容易看到一些损人利己等不良现象,而那些好人好事都是在电视上的,真正接触的并不多。国家是否应该在加强宣传的同时,在青少年的实践上也下大功夫,多让他们接触先进人物,使青少年在与他们的交往接触中真正体会他们的精神,被他们的精神感化。前不久,一个单位组织职工学校的学生到单位先进人物的家做客,学生们同先进人物聊了许多,从他们回来写的感受中也可以看出,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远比从电视上、从说教中得到的认识深刻得多,也真实得多。

由此可见,要提高青少年以及社会精神文明素养,不仅要靠宣传,更要靠亲身的实践活动,两者要真正结合起来,调查二的结果就不会是这样了。

(六)下面这段文字,写得比较生动,请你在它之后续写一段话,注意续写的文字要和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要脱节。

人的一生,不可能白璧无瑕,一尘不染,有时会出点问题。事情的关键在于,要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线?自我净化",及时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觉地清除龌龊肮脏的东西。可是我们有些人,屁股不干净,自己不愿擦,还怕别人替他擦。或四处奔波,托人说情,开脱罪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或轻描淡写,隔靴搔痒地作一点自我"批评";或徘徊犹豫,吞吞吐吐,下不了决心,怕"亮相"后丢人。其实,……

(七)将下面的这句话,改为形象性的语言,注意不改变原意。

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想百年往事……

(八)下面两句话加横线部分可以转化成为具体形象或画面,而且内涵也更加丰富。

①考出这样的成绩,我真不知如何面对老师,不知如何面对我自己,更不知如何面对含辛茹苦的爸爸妈妈。

②当你克服了自卑,增强了自信,你就会有一种无所畏惧的美丽,一种永不退缩的美丽。

(九)生活是五味瓶,生活是七彩霞,生活的道路充满坑坑洼洼。我们观察社会,观察人生,感悟生活,感受最深的当是生活中有苦也有甜。请以"生活中的苦涩和甜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用第三人称写,1000字左右。

(十)理科班的王超在一次上历史课时与老师发生冲突。起因是他上课看其他书籍,老师提醒几次他都未听,老师一气之下将书撕了,于是他与老师顶撞起来……如果你是班主任,怎样找王超同学谈话?请将你的谈话内容写成800字左右的文章。

运思举要

训练题(一)

例如:上课铃响了,班主任老师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教室,他那平日舒展的眉头,今天怎么紧锁起来?低着头站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看到这情景,我心里一震:一定是班里又出什么事了。也许是上周的文明班评比,我们班又"身败名裂"了;也许是个别同学不守纪律,早晨又接到"违纪"通知单了;也许是昨天数学不及格的人又在年级"名列前茅"了……总之,一场"暴风雨"又要来临了。

训练题(二)

例如:电视机里传来了雄壮有力的国歌,屏幕上显现出那鲜红的五星红旗。啊,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终于站起来了。

它不再是那任人践踏的小草,而是一株苍翠挺拔的大树;它不再是那经不起风吹雨打的雏燕,而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它不再是那懦弱的猫鼠,而是一只觉醒而怒吼的雄狮!

训练题(三)

……中国女子虽然遭受阴谋诡计,被压抑达数千年,但她们的勇毅最终也没有消亡。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更是明证。……

训练题(四)

如:青春,是人生的花朵;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青春,是时代的精神;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青春,是创造一切的希望。

又如:青春是珍贵的,她是人生最美的花朵,是不耐久藏的珍宝,是转瞬即逝的春光;青春是饱满的,她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展示着时代的性格,孕育着时代的希望。

再如:青春的价值在于它是不耐久藏的珍宝,是稍纵即逝的瞬间;青春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性格;青春的奥秘在于它总是希望做出一切,总是不断奋勇直前。

训练题(五)

评说1:本篇属二类卷,得28分,失12分。(满分40分)

第一段末尾一句,实际是个病句:"现在的学生对乐于助人这个品质问题非常注视。"

--注视,注意地看,专注地看,用在这里不恰当。即使把"注视"改为"重视"(看重它),句子也不精练。

第四段起笔句:"当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两个问题时,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一个句子中谈了两个"问题",而且,这两个"问题"的内涵又不一样,语言多不明确呀!

第四段尾句:"对人与对己不同要求,这就是两次结果相矛盾的根本原因。"

--"两次"什么"结果"?很不明确。

……

评说2:本篇属三类卷得20分,失20分。(满分40分)

首先,标题上用语就十分不明确,不得体。"宣传与实践"为联合短语,它们的主语应该是同一个;然而,文中"宣传"的主语是"国家","实践"的主语是"青少年",这里犯了语法错误。本文的作者显然把两个概念混淆了。况且,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也并未仅仅停留在"宣传"上,而是采取了许多举措,因此,文中认为没有把宣传与实践结合起来,显然是认识上的错误。这是以词害意了。

另外,文中多次用到"实践",内涵是什么?又各指什么?模糊不清,表明了本文语言运用不明确、不得体。

……

训练题(六)

注意内容上的一致性,其次是语言上尽量保持原文特色。

训练题(七)

20世纪的帷幕已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的往事……

训练题(八)

①把"含辛茹苦"改为"日夜不停地干活挣钱供我上学而又日渐衰老"。

②把"无所畏惧"改为"秋霜枫独红,冬雪梅独?,把"永不退缩"改为"真金百炼色不毁"。

训练题(九)

参考文章:

生活中的苦涩与甜美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快乐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天哪!"他把笔记本甩在一边,大叫着。

是啊,最近,接二连三的厄运袭向他--高考落榜,制粉笔用的碳酸钙失效,混合药水是假的……

他,一个刚满20岁的热血青年,能顶住这一切吗?他怎能不深深抱怨:"生活对我太不公平了!"

窗前,灯光闪烁。

知识、科学,这人类征服自然的开山斧,怎能将它弃置不用呢?失败了,找原因,再干!"不成功誓不罢休!"他在日记上写下誓言。

白炽灯下,掀书声哗,哗。一页,二页……夜是这样宁静,生活是这样宁静。

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开工吧?"

"不行。还缺少碳化剂和软水。啊--这家伙只有上海有。"

"快!不,要是再受骗怎么办?"他矛盾着。没有碳化剂和软水就不能生产,这他自然明白。

"去!一定得去!"他下定了决心。

火车喷着浓浓的黑烟柱,南去了,南去了……

到了。糟糕!忘了带家乡的证明,怎么办?碳化剂和软水是剧毒品,没有证明是买不到的,白跑一趟。他又一次抱怨:"生活对我……"

生活能折磨一个人,故意给你出些难题,但也能成全一个人。

他第二次登上南下的火车,带着一片希望。他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开工了,一柱柱似子弹般的粉笔落下来了,落下来了。

"怎么?不合格?模子坏了?唉!这该死的。"他诅咒着那个卖模子的外地客。"修理,只有到界首。……去,一定得去!"

他背着沉甸甸的模子去了。

他背着沉甸甸的希望来了。

终于成功了!

泪水与汗水,代表人类的情感和奋斗精神的液体,凝聚了他的形象。

幸福与不幸,这人生的两极,好像什么时候都不会相遇。然而在他身上相遇了。

它们的比例是多么不协调!正如他所说:"要经历百分之九十九的厄运,才能得到百分之一的幸福。"

是的,生活既是苦涩的,又是甜美的。

浑浑噩噩的人尝到的是生活的苦涩,胸有大志的人尝到的是生活的甜美。

人们羡慕他,然而却不知成功的甘甜里渗透了苦涩的汗水、奋斗的泪泉。

训练题(十)

要注意是以班主任的身份同王超同学谈,所以要考虑事件中涉及的不同人物的身份、用什么样的口气、从哪几个方面去讲道理等。

拟题达标技法

概念阐释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题目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使人"一见钟情"的因子。好的题目常常能起到先声夺人、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郑板桥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这里的"题高",从

内容方面看,指的是所拟标题能统摄全篇的精髓;从形式方面看,则是指语言精到,醒目响亮。而所谓"题矮",就是说文题一般化,干巴巴,味同嚼蜡。

拟题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拟好一个题目也是同学们写作能力的体现。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这种形式,从1983年高考至今,达13次之多,几乎是隔年一次,而近四年则是放开手脚,让我们根据提供的"话题"自拟题目,可见掌握拟题的技法非常重要。

技法例谈

(一)拟题要求

1要准确、贴切。就是宽窄适度,与内容密切相关。既不可"题"大于"文",也不可"文"大于"题"。否则就不当。《2000年回母校》就不能写成《回母校》,两者的内涵与外延不一样,写作的要求也就不同。

贴切,还要注意适合文体,不同的文体,对题目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给不同文体拟题时,尽量要显示文体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2要简洁、醒目。就是高度概括,醒目明朗。简洁不只是字数越少越好,还要含义明确,如《天空不空》。有报道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标题是这样的:《巴拿马运河今属巴拿马》,言简意赅,让人过目不忘。曾有一则关于濒危动物的新闻,报导云南一只白猴与台湾一只雌白猴千里姻缘繁育后代的事情。《光明日报》标题是:《台湾雌白猴急求配偶,云南雄白猴喜送佳音》;香港《文汇报》的标题是:《云南白猴找新娘》。两相比较,前者不够简洁?雌"、"雄"提法也不够文雅;而后者十分精当。尤其是用了大众的口语"找新娘",既说明云南白猴是雄性,又含蓄而有吸引力--人人津津乐道的好事。

3要新颖、有意味。就是不落俗套,别开生面,独具匠心,发人深思。这是作文拟题的高标准要求。如《通俗化≠简单化》。1997年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有多家报纸报导,标题各异,如《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实现》(《人民日报》)等,而《中国青年报》独辟蹊径,用诗的语言"衔来石壁锁大江"为题,既新奇夺目,又

标签: 高考 制胜 技法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