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简约主义
更新时间:2024-04-26 16:24:20

基本解释

  简约主义 -简介

  简约主义是什么?一种时尚潮流?一种文化倾向?一种艺术家理想主义的探索?还是一种美学定义或是一种哲学教育?它可以是以上的全部,也可能什么都不是。它是一种被建筑师、画家、音乐家、作家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提及的现象———总是和“简约”或“简约主义”放在一起应用在时尚及当代艺术的理想主义运动中,成为一种思想方法。

  产生

  简约主义的前身实际上实际上是减少主义,那时候减少主义的风格特点是:按照“减少、减少、在减少”的原则进行艺术创作。在当时,这种风格在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但是,简约主义作为一种主流设计风格被搬上世界设计的舞台,实际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兴起于瑞典,虽然在之后的10几年,出现了解构主义试图打破这种设计理念,但是,人们渐渐渴望在视觉冲击中寻求宁静和秩序,所以简约风格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精神内容上,都迎合了在这个背景下所产生的新的美学价值观。

  发展

  生活的变化是如此巨大,甚至可以开始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女人的美丽。在那之前认为女人的美是由她精心妆扮的外貌决定的,这如同对过去建筑的评价是根据其是否符合五种经典柱式以及其附加的装饰物来进行的。

  阿道夫·卢斯(AdolfLoos)在他的“装饰与罪恶”一书中大声疾呼结束装饰。

  柯布西埃(LeCorbusier)定义建筑是“饶有趣味地利用光照组合空间”。在他的建筑五原则里,他主要强调了自由,让空间和形式摆脱那些阻碍人们真正欣赏它们的干扰,而表现出它们自己的本来面貌。不过他对装饰元素也作了一些让步,比如“遮挡措施”,只是它有明确的功能借口。

  密斯·凡得罗(提出了“少就是多”的名言)在现代主义者的同事们中最为激进,虽不像柯布西埃那样多产,却更具革命性。从防止对任何空间进行重复解释或产生误解的角度来说,他认为:少就是任何多余的东西都不要。

  在各种文明或者文化的高峰期,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人类都试图使自己从多余和繁琐中解脱出来。可在建筑、艺术、音乐甚至技术中看到这种现象。从这些繁琐中解脱出来就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消沉期,社会的艺术表达通常会用相反的方式隐藏起来,屈服于进行装饰的诱惑代替了创造。

  伟大的意大利画家弗拉·安吉利科(FraAngelico)曾说过:“真正的财富包括怎样用很少的东西来获得快乐。”400年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写道:好的建筑师与不好的建筑师的不同在于,不好的建筑师总是屈服于各种诱惑而那些好的则会拒绝。

  通过这种思维发展,可以发现东方文化在探索事物的本质、引人深思及鼓励平和方面已经达到了顶峰,比如中国画中的留白本身就是一个构图元素。日本人把安于贫乏称为“侘”。这是一种道德和美学的法则,就是珍视简朴的美学价值,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平和与卓越。

  通过最简约的表达手段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一直是各个不同领域的创造者的目的。彼得·赞特(PeterZumthor)说:“从一个过分混乱的环境到一个十分简单的环境,这样的感受是令人震惊的。”事实上,在图像、形式和声音过度饱和时,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及筛除成为最有说服力的举措。

  不过在建筑中,有关于此的争论充满了矛盾和似是而非的论点。从一个简单的整体来看,简单的形式会有建造上的困难,看上去越简单的建筑实际上需要越细致的设计及更多匠人的手艺,实际上简约主义的建筑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建。

  形式

  简约建筑在形式上进行组合,它在视觉上的轻巧往往是在与厚墙及大块的木材等各元素的对比下形成的。

  简约主义设计不断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并保持自然材料的原始形态,从感觉上尽可能接近材料的本质,构筑也就回归到构筑的本来意义上。

  简约主义建筑是令人信服和引人注目的,其通过它的谨慎判断和简单性达到了它的最大的效果。有一种对立的现象是庞大的地。素缺失被解释为它对未来的某种承诺,构造的精确使建筑在开始的阶段很贵,但只有这样才能在时光的流逝中使它自己有抗拒磨损及老化的防卫能力。

  取消了装帧、门楣和隔墙,没有装饰物或其他杂物,空间成为主导者。那些缺失的装饰,被削减的细节,使得结构揭示了建筑作为一种纯粹的价值而存在的意义。简约主义的建筑因为它对室内周到的关心而与传统建筑方式相联系,都是由建筑师设计整个项目的每个阶段和细节。

  除了把简约主义作为一个时尚潮流来解释,关于建筑的普遍想象,以及建筑师设法接近概念的想法,引导人们进行了关于简约主义建筑的讨论。

  

  简约主义就是把设计简化到它的本质,强调它内在的魅力。它体现在用很少的装饰营造美的家居环境,重点是家具的精心摆放和选择陈设品。简化室内的装饰要素,可以使人的眼睛自由游荡,空间本身就是一个视觉放松的地方,让空间中的重点富有活力,除提供仅有的必需品外,不再放置其他东西。设计的本质是要使房间的气氛和主人的生活更加自由。半糖主义代表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太苦的日子会使人沮丧失望,非大家所愿;过甜的日子容易让人不识甜为何物,不懂珍惜,也许生命的最佳状态就是不回避烦恼与苦难,并学会给自己的日子加半勺糖,在若有若无间体味生命的香甜,领悟甘苦参半的人生真谛。美丽的女人是朴素而自然的,能够抵御时尚及化妆的诱惑。一个女人的美丽与人工装饰无关,而是由她的精神和内心世界决定的。

  新种时尚

  有些人有钱,他们去奢侈品展上淘货,有些人也有钱,他们以开小排量车为荣。有钱但不奢侈,简约而不简单,适度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境界,它对暴发户说不,张扬理性与品位。

  新简约主义的生活主张也不单单体现在生活消费上,在人际关系、内心情感等各方面都存在。人们越来越厌倦“与陌生人说话”的低效率和滥情,所以QQ在MSN面前越来越没有市场,传统传播渠道的复杂性让新简约主义者产生反感,所以个人博客越来越多……

  理性的适度消费

  物质不丰富时,因为贫困而节俭,是一种无奈;物质极大丰富时,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在富足中享受节俭的乐趣,是一种境界和生活的理性,是一份阅尽铅华之后的平淡和自由。

  走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节衣缩食的贫寒,也经历了八九十年代财富日隆的喧嚣,现在,终于到了可以安心过日子的阶段:丰足而不奢华;惬意而不张扬——理性的适度消费在这个家有余粮的年代里成为时尚。

  节俭,不是从小穷怕了养成的习惯,也不是面对生活窘境被逼无奈的选择,而是都市幸福男女中渐渐成熟和流行的一种心态、一份情趣,甚至是一种理性的思考。

  成龙历来节俭,尽管连续几年蝉联港台明星收入的冠军,在拍戏时却会叮嘱剧组的成员,在洗手间卫生纸不要两张叠起来用,要用单张。生活中的成龙也没有什么名牌的包装,常常是一身仔服或一袭唐装。但成龙还不是新简约主义的代表,因为他的节俭不过是一种苦孩子出身养成的习惯。

  当“抠门”成为一种境界

  倡导适度消费的幸福男女,追求的是在不影响生活品质的情况下,花尽量少的钱来获取尽量多的愉悦,甚至在省钱的过程和细节中都会情趣盎然——这是一种有钱以后主动选择的“抠门”。而父辈们,节俭是因为可个人支配收入有限,或社会供给的不足(要吃肉吗?凭票!)。因此,节俭的过程总是迫不得已的算计,节俭的目标也是少消费或不消费。他们不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不追随时尚消费主义。他们气定神闲,更理性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相对于风头渐失的城市奢靡主义,他们的“抠门”显然略带另类色彩。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要通过奢华的生活来体现,而节俭也并不意味着低品质的生活。

  倡导适度消费的幸福男女,其实是选择一种眼睛向内的生活。他们认定,幸福如同穿鞋子,挤不挤脚是自己最该关心的事。不能因为追求奢华或外人的羡慕就把水晶鞋套在自己的脚上。在家有余粮之后,一类人选择的是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谁叫咱家有钱;或者咱要告诉人家咱们有钱。而新节俭主义幸福男女选择的是要将手中的这一碗豆浆喝出更多的滋味;或者换成牛奶,彻底当小资。当然,是否换牛奶,也是视自己的胃口而定,与别人无关。

  倡导适度消费的幸福男女,在许多时候其实并不是精明的人。他们会干出一根火柴掉在地上,接着再划一根火柴,然后把掉在地上的火柴捡起来的傻事。节俭对这些幸福男女而言首先是一种行为方式,而不是处心积虑的算计。因此,他们也就成为了染上先锋色彩的另类。

  节俭不是“省”出来

  理性消费的背后实际上是经济理论的进化。实际上,在经济生活的进化中,节俭正成为一种健康的力量。就像现在很难接受满嘴大金牙的美容,对浪费资源的奢侈也开始愈加反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经济萧条中,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英国豪华游轮伊丽莎白皇后号开始了当时著名的“浪费”之旅。每次横跨大西洋的航程结束后,船主就将船上的被单和桌布扔进大海,以保证一些工厂可以继续开工。这样的浪费当时赢得了世人的称赞。后来,有经济学家对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质疑,难道真的是消费制造了需求,需求制造了增长?高消费真的是经济高增长的发动机,而对资源的消耗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信托公司最近对占美国人口1%左右的最富有阶层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他们中只有不足1/3的人热衷于购买裘皮衣服、珠宝或其他俗套的豪华物品。调查还显示,其中只有18%的人拥有或计划最近购买一幢度假别墅,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更乐意的是将钱投放到他们熟悉赖以起家的行当中,投资、赚钱、再投资。换句话说,经过暴富阶段后,人们对于生活的评价会恢复到一个更理性的思考阶段。

  托马斯·斯坦利撰写的《隔壁的百万富婆》一书中,通过调查2500名平均年收入在475万美元以上女性的生活状况,披露了美国女富翁的理财之道:通常情况下,美国富婆们的生活都很节约,她们的生活水准都低于她们的收入水平。她们经常开旧车,剪下日用品店的优惠券,住在和中产阶级一样的房子里。和如今国内“新贫族”的“负翁”、“负婆”相比,这些国外富人的消费观念更为理性,要知道国外的富人也是从暴富阶段发展来的,“新节俭”的生活与其说是“省”下来的,不如说是经过理性思考阶段“想”来的更为贴切。

  理性消费的心理学解读

  人类的天性更倾向于浪费而不是节俭。但当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看透物质繁华后,人们所追求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应该是成反比的,这时他们追求的所有物质不过是体现情绪的一个代号而已。

  新简约主义者倡导的理性消费,其实就是越富有就越想显得平平淡淡,于不经意中显露匠心的人。当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看透物质繁华后,他们所追求物质和精神的生活应该是成反比的,这时他们追求所有的物质不过是体现情绪的一个代号而已。

  英国的教育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经说过,人类的天性更倾向于浪费而不是节俭。很多人有这样的发现:当人们追逐价格便宜的东西时,常常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更多的金钱。由于物品价格便宜,人们常常会购买比预计购买数量更多的物品,这样,在此项支出上所花费的往往会高于原先的预算。

  但事后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这种消费模式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浪费。人们总在为不断地购买计划外的东西,总在为追逐一些琐碎的事物而付出高昂的代价。但是,最终被一堆杂物所淹没,为了堆放这些可有可无的杂物又付出了空间和时间。

  经济学家分析:导致人们置业过程中购买目标不明确,除了客观原因以外,还有一个主观原因就是因为中国高频率的变化所导致的。国内一部分人从经济能力上已经达到了中产阶级的水平,但是他们还未清楚地意识到中产阶级的生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生活。因为不能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所以在购房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盲从,这就是症结所在。

  无法完全拷贝欧美中产的生活模式,经过财富的不断积累后,新简约主义者就是要挖掘自己内心深处,到底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比如说买房子,到底对于未来有一个怎样的预计?只有挖掘到内心真正的需要,人们才会渐渐告别盲目消费的时代,进入一个理性消费的新时代,逐渐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中国传统简约思想的体现

  “简约主义”这一名词来源于西方,但并非只存在于西方。其实简约主义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早已有所体现,而且比西方首次提出“简约主义”的时间还要早得多。比如说我们国家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早就说“少则得,多则惑”。意思就是要把事物的本质加以总结与提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后来的“less is more”的设计思想与老子他提倡的这种少胜于多的思想是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西方的简约主义只局限于设计,而中国的简约思想则深入到了文化、艺术,甚至是哲学思想的层面,并深深的影响了后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

  在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在很多思想家的著作中看到了简约思想。成语“由博返约”,出于《孟子·离娄下》中“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之句,意思说学习研究由博然后精深最后升华到简约。孔子在《乐记·乐论篇》中也有“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之说,说明简易就是美。道家的老子、庄子,针对当时贵族文化的奢侈风主张自然朴素之美。庄子在《庄子·天地》中对复杂的事物表象对人心的影响有所论述:“且夫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这与老子追求与造化同工的大巧,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人生境界一脉相承。这与简约主义所蕴含的沉静、质朴的意境非常吻合。儒家、道家的这些思想都是我们所熟知,也成为华夏民族的思维观念的奠基。

  在中西古代文化对简约主义的诠释与表述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从这些思想中看到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批判过分装饰提倡简约生活方式。在本文中,因为时间和能力有限,我不具体的阐述中国传统简约思想的来源与发展,而仅仅简述其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表现。希望能够通过这种视角,找到东方文化与西方设计中的子集,由此可以以东方化的思维更加深刻的来理解西方人提出的“简约主义”的设计思想。

  简约思想在传统文学与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我国传统美学中广泛地采用简约的创作手法,如古代诗词创作,文字表述精简到极致。如儒家经典之作《易经》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简约美学思想。其中的“刚健、笃实、辉光”就反映了一种简约之美。孔子也喜爱这种简朴的美。汉刘向在《说苑》中记载了孔子所说的一句话:“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这句话表现出了孔子对简朴素雅的喜爱。在后来的诗词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地出现简约质朴恬淡的创作风格,简朴风格诗词的作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陶渊明。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短短的两句诗,只提到了一些静态的景色,但是却勾勒出了这位隐逸诗人的生活环境,也让人感受到了他归隐之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恬静与淡然。

  中国古代的诗与画一脉相承,在诗书画三个方面都有深厚造诣的人数不胜数。中国的水墨画追求简单,以这样的创作手法,刻画出了散淡疏野的自然形象。这种简约的审美思想如同陶渊明的田园诗词一般,被后人给沿袭下来,并且成为古代山水画的主流创造出一个个新的艺术作品。宋代马远的作品《水图》。其简练的线条将多变的水展现给观者,仅仅用几笔便勾勒出了水的气韵。而世界极简主义代表艺术家杉本博司创作的摄影作品《海景》和马远的《水图》极其相似。同时欣赏两者的作品,恍惚间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共鸣。

  简约主义在环境艺术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环境设计以园林、建筑以及室内环境设计为代表。简约雅致在中国古代环境艺术中有很多体现。这种简约的设计、雅致的韵味与古代文人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闲情偶寄》,《长物志》等著作可以看出中国文人简约思想。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说明文人们已经开始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加入了简约主义元素。

  就中国传统的古建筑来说,其设计非常简约。顾闳中画的那幅《韩熙载夜宴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南贵族家庭的场面,室内装饰简洁大气。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就在于由简入繁所呈现出来的美。

  简约主义在古代工艺品设计中的体现

  在古代工艺美术之中也出现了许多具有简约风格的艺术作品:秦砖汉、宋瓷、明式家具,饱含儒道哲学。这些设计朴素而不寒俭,精美而不繁冗,体现了一种超然之美。

  其中明式家具最能说明中国传统艺术中成熟的简约思想。明代家具不论硬木、木漆还是柴木家具,造型都十分简洁,没有过多的装饰。这与西方简约主义设计思想相通。

  宋瓷是中国古代造瓷艺术的巅峰代表。宋代瓷窑中的官窑瓷器多是青白素色,并无装饰。以“清水出芙蓉”喻之切甚,青瓷冰肌玉质,白瓷类银似雪,视觉上、触感上都与天然玉石十分相似,展现出一种不施粉黛的自然美。而官窑出产的瓷器仅供皇宫贵族使用,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可见宋代的简约和清雅的审美理念已经成为一种举国的审美主流。

  简约主义的简约思考

  无论是在美学思想上,在流传渊源上,在设计表达上,古老的中国就已经有很多的简约文化,我们有迹可寻。很多人认为,简约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仅仅只是受到外来的影响,这种看法显然是很片面的。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对简约主义的认识,人们也很难完全从思想上去接受它。现在中国的设计,在很多方面可能还不能达到国外的发展水平,这是有很多历史原因的。从时间来说,西方,甚至是东方的韩国,日本,在设计上的起步都早于中国。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未来,中国的设计都要落后于它们。

  研究中国简约主义文化的过程中,给我最大的启示和思考就是,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的设计文化、技术、理念,但是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外。在中国,简约文化并不是来源于北欧,风靡了全世界以后被中国所借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简约的理念进行最原始的设计和生活。想要使中国的文化立足于全世界,就要真正的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